文.余國雄(書軒本店店長)
細雨綿綿的午後,車子沿著台九線南下,剛過壽豐鄉志學村,隨即左轉來到東華大學。在導航的引導下,穿越偌大的校園,我順利抵達藝術學院。這一趟旅程,是應彰化王芬蘭師姊所託,專程來此向素未謀面的廖慶華院長收愛心竹筒。
大愛轉運站
王芬蘭師姊特地為廖院長準備的新春禮物,其中包括兩支愛心竹筒。(圖片來源:王芬蘭提供)
這並不是我頭一次與廖院長互動。時間回到2024年農曆春節前夕,王芬蘭師姊來電至書軒本店訂貨,這次貨品不打算用宅配運送,倒是希望我能代替她,親手將新春禮物交給廖院長。由於當時年關將近,若能讓送禮的人安心、收禮的人窩心,只要距離不遠、時間允許,我非常樂意幫忙傳遞。
禮物中,除了有上人的著作與淨斯資糧外,還包括兩支愛心竹筒,希望廖院長能天天發好願、投下銅板,這小小的動作,不僅可以匯聚助人的力量,也能傳遞愛與祝福。另外,王芬蘭師姊更特別囑咐我,先投下一枚五元銅板,象徵「有緣」!
因為使命在身,在2月6日,精舍舉行四大志業辭歲活動,向證嚴上人拜年之後,我化身快遞員,前往廖院長位於花蓮的住家。可惜院長當時人在學校,禮物無法當面送上,只得改託大樓管理室代為轉交。
化身快遞員,來到廖院長花蓮住家。(攝影:余國雄)
讓福多一點,也讓愛多一點
為了不與廖院長再度失之交臂,我於是趁著精舍周年慶過後,親自到訪東華大學。廖院長一結束會議,便快步來到大廳迎接,這時我終於見到本尊了!院長帶領我走入展覽廳,詳細解說同學的作品。在搭乘電梯時,一位大三學生落落大方地向我們問候,院長也主動詢問學生要到哪一層樓。師生間那麼自然地互動,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廖院長親自導覽學生作品。(攝影:陳寶惠)
廖院長與慈濟一直保有互動,但與王芬蘭師姊結緣,則是於2023年8月一場劉濟雨師兄的讀書會。當天,王芬蘭師姊擔任主持人,而廖院長是分享者之一,雖因故無法親臨現場,仍透過視訊分享。會後,王芬蘭師姊透過臉書分享慈濟訊息,希望藉由愛心竹筒,讓院長更加了解慈濟的「五毛錢精神」。
廖院長十分健談,細數求學與工作過程,內心總是充滿感恩,他將遭遇的種種難關,當作是成長的養分。院長研究領域是現代書藝創作,常用不同方式發揚書法藝術。他每天在臉書分享正能量書法和短文,也透過Line和微信轉發給約五千名左右的網友,一千天未曾間斷。不少朋友因此獲得鼓舞,也讓廖院長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傳遞正能量不僅影響他人,最大受益者其實是自己。
廖院長透過正能量書法,推廣「愛要多一點」,與 證嚴上人的「福多一點」,意義不謀而合。(圖片來源:翻拍自廖慶華院長臉書)
廖院長特別分享一幅「愛要多一點」的書法作品,透過文字上的「多一點」,「愛」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同理心」多一點等,傳達積極正向的能量;而我也隨即分享了慈濟「福多一點」的故事。
一次,在豐原靜思堂有一張剛寫好的「福」字春聯,因毛筆墨汁未乾,不小心滴到旁邊。上人見狀問道:「這福字,為何多一點?」志工回答:「師父,因為來不及,我不小心就滴到了,就這樣拿出來貼上去。」上人說道:「沒關係,福『多一點』!」
「福多一點」本是無心之過,卻因上人一句好話而轉化為祝福;而廖院長的「愛要多一點」,則是希望藉由文字的力量呈顯人生哲理,達到激勵的作用。
感同身受,見苦知福
歷經0403花蓮地震的廖院長,感同身受緬甸強震災情,捐出滿筒愛心竹筒,盼為災民盡一分心力。(攝影:余國雄)
去年花蓮「0403地震」讓廖院長的住家大樓受損嚴重,至今尚未修復。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規模7.7級強震,同遭地震影響的廖院長感同身受,隨即聯繫王芬蘭師姊,表示願意捐出已投滿的愛心竹筒,為緬甸地震的受災戶盡棉薄之力。
感恩王芬蘭師姊給予我機會,親自造訪廖院長,成就善行!這次的超級任務圓滿成功,我終於見到了廖建華院長,並帶回沉甸甸的愛心竹筒。希望透過彼此分享正能量,能帶給周遭朋友多一點愛與福。
回程時,雨停了,一邊欣賞廖院長結緣的真跡「平安」書法作品,一邊遠眺中央山脈上的山嵐,心情無比平靜。感恩這次的旅行,感恩這次見到的人,感恩所有的一切!
欣賞廖院長結緣的真跡「平安」書法作品,心情無比平靜。(攝影:余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