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我」

0觀看次
A- A+

撰文/思浩、攝影/陳慶雄

這一波的新冠病毒,讓許多原本自信滿滿的國家及領導,都有了重新自我定位及反思的機會。同時也讓所有專家及領導不得不重新思考,該如何面對這前所未有的挑戰?

政府除了要面對民生必需物資、基本防疫物品、重要醫療設備的存量及物流問題外,還要想辦法解決更棘手的難關,那就是在面對未知時會有的共同心態──恐懼。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更是維持人類在地球上生存超過三百萬年的重要因素。面對未知,面對一股巨大、無形的力量,這分本能的恐懼讓我們不再自大,而是更加謹慎小心、謙卑與縮小,也因為如此,人類才有機會定下心來,共同度過這一波的難關。

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勇敢,並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察覺還有比恐懼更重要的事。」我們看到美國紐約,因疫情而人心惶惶之際,州長登高一呼,號召已退休的醫療護理專業、尚未畢業的醫學護理系學生,共同加入抗疫行列。這上萬名響應的勇者,他們並非沒有恐懼,而是他們覺察到比恐懼更重要、更有意義的是他們選擇在此刻投入。

反觀我們的修行之路,也有著異曲同工之意。佛教中的「三輪體空」, 上人教導我們「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是以「無我」為中心思想。然而這個「無我」,套用羅斯福總統對「勇氣」的詮釋,就是:「無我,並不是沒有我,而是察覺還有比小我更重要的事」。愕然發現,這個「無我」的定義,不是在「空」掉「我」,而是在探尋「有比我更重要的事」。

這也就是 上人帶領弟子們力行的菩薩道。當看到世界上受苦難的眾生,慈悲心油然而生,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很自然地起而行動,積極地拔苦予樂。此刻並非「自我」的縮小或消失,而是「大我」的擴展與深化。

所以菩薩道教導我們,以縮小自我的「真空」,去力行慈悲利他之行為,來具體展現「妙有」。或許,這也是為何「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若沒有受苦受難的眾生為妙有之「因」,我們又如何能有縮小自我的真空助人之「果」呢?而這不就是「無我」的境界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