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扶困三十週年暨清邁慈濟學校二十週年校慶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木雨)、釋德佩
整理.張玉蓮、郭素霞、梁麗妹、蔡藜旭、編輯組

清邁慈濟學校於疫情後首場公開畢業典禮,適逢扶困三十暨創校二十年,來自台灣與曼谷的慈濟人特地前來祝福,意義非凡。(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編按:慈濟在泰北深耕教育二十載,2025年適逢二十周年校慶暨畢業典禮。3月3日,德佩師父、德(木雨)師父與大愛臺同仁,共同前往參與進行採訪及拍攝。3月13日,大愛臺同仁返台,向上人報告此行點滴。

上人開示:「三十一年前,那一念心、那一個動作,情牽三十多年過來。那個時代,王端正副總到泰北,在一片荒蕪、大大片的土地,站在一棵小樹旁跟師父連線。現在我們已經在那裡,建立起希望工程,就是蓋學校,已經培育了很多人才。」上人感嘆道:「很辛苦的路走過來,但不後悔。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清邁慈濟學校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德(木雨)師父

三十多年前,王端正副總執行長與芳縣政府達成協議後,上人立即拍板定案,開啟慈濟泰北教育新紀元,為大山孩子帶來希望。(攝影:林櫻琴)

此次前往泰北,見證了上人的慈悲喜捨,上人以一念心帶領大家,一路走來無怨無悔,無憂無求,同時在大山中見證大愛的實踐。

三十多年前的一個決定,成就了今日泰北的教育發展。當時,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在與芳縣縣政府擬定協議後,立即致電向上人報告。上人接獲消息後,當下拍板定案,為改善大山的命運,正式展開慈濟在泰北的教育新紀元。

這通電話意義非凡。當年王端正副總執行長站立之處,旁邊有一棵小樹,如今環境早已完全不同,這棵小樹成長茁壯,被稱為「希望之樹」,而當年荒蕪的土地,也矗立起學校建築。

右側巨大的波羅蜜樹見證二十年前清邁校舍興建時,為保留它而挪動建築,展現上人珍愛生命的精神。(攝影:陳麗雪)

清邁慈濟學校的教育理念可歸納為三大特色:第一,「三合一的教養」;第二,「教育融合慈濟人文」;第三,「完全按照上人的理想辦學」。

「教養」就是「教導養育、品德涵養」。「三合一」則是在保留泰國優良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深厚的中華文化,再結合獨特的慈濟人文。所以,清邁學校不只是教育,而是教養。

在保留泰國文化傳統的方面,例如畢業典禮採用當地傳統儀式,在校生自發性報名參與傳統舞蹈表演,並身著盛裝以祝福畢業學長姐。每學期結束時,學生會向師長行感恩,這分感恩之情源自內心,而非學校規定。此外,泰國的傳統節日,如水燈節製作花燈,學校也悉心傳承,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能深刻體會自身的文化根源。

清邁慈濟學校舉辦水燈節慶祝活動,學生表演傳統舞蹈。(攝影:林炎煌)

學校在課程中融入中華文化,書法便是中華文化獨特的重要元素。花蓮慈濟小學李玲惠校長的先生──書法名家黃漢昌教授,曾親赴清邁慈濟學校進行教學,黃雅純老師也積極促成學生們的學習機會,將學生的書法作品請教授指導。

學校不只傳授知識,還兼具生活教育;慈濟人文就是從生活教育開始。學生們從日常生活中養成惜福愛物的習慣,鞋子隨時整齊擺放,自備「三寶」(筷、杯、碗),用餐都採過堂儀式,處處展現如規如儀的生活態度。

清邁慈濟學校的學生,每個月都由老師帶領前往安養院探視感恩戶,這不僅是課程的一部分,更是生命教育的實踐。他們走入感恩戶的家中幫忙洗碗、清潔,學習服務、付出無所求的生命價值。

清邁慈濟學校的師生前往帕黨村訪視照顧戶並發放物資,學習服務與無所求付出的生命價值。(攝影:游錫璋)

經過二十年的耕耘,清邁慈濟學校於2022年榮獲「泰國全國評鑑特優」殊榮,且這間國際學校培育無數優秀人才,三千多名畢業生也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更有許多校友選擇回到母校教書,是感恩父母, 也是回饋師長、家鄉。

清邁慈濟學校為何被稱為完全按照上人的理想來辦學?梁安順師兄在2023年的社區分享中提到,當年清邁慈濟學校籌備開班時,上人指示學校的教育方向,第一是慈濟人文融入教學,第二是保留泰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第三是將教育與慈善相結合,最後是華語教育編入課程。

感恩靈魂人物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帶領一群慈濟菩薩銜負上人的囑託,在泰北的大山中慈悲喜捨、無怨無悔地付出。回顧當年上人的交代,如今的清邁慈濟學校已然圓滿實現這分弘願。

清邁慈濟學校以富含慈濟人文又不失泰國傳統的特色教學,於2022年的評鑑中榮獲全國評鑑特優殊榮。(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疫情伸援手 推動竹筒歲月──德佩師父

新冠疫情期間,泰國計程車已沒有乘客搭乘,於是司機們就在部分廢棄的計程車頂種植蔬菜。上人見此景,便請泰國分會林純鈴執行長去了解他們是否生活陷入拮据、需要幫助。

林純鈴執行長前往計程車公會了解後,發現司機們因疫情期導致生活困頓。慈濟遂提供生活物資與補助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並持續到陪伴至今。此外,慈濟除了給予物資與金錢上的協助外,也呼籲司機茹素,並推動「竹筒歲月」,在計程車內放置撲滿,並在計程車後面貼上泰文靜思語。

計程車司機歡喜承擔愛心橋樑,口口相傳「竹筒歲月」理念。(攝影:蘇品緹)

3月6日早上回台搭機前,一百多位計程車司機,把握因緣特地前來與我們溫馨座談。他們每個人的分享,無不都是感恩慈濟、感恩上人。

曾有一位司機有次載客時,乘客見到車內的撲滿,驚喜地說:「這個是慈濟的!」司機便詢問乘客是否認識慈濟,乘客答道:「我是接受慈濟助學直到大學畢業,現在已經出社會在工作了。」這名司機原以為慈濟的幫助只是短暫的,直到他見證這名助學生所講的,才相信慈濟的幫助是長期陪伴,心中充滿感恩。

座談中,也有司機請教如何紓解生活上碰到的境界與煩惱。我們建議多聆聽上人開示,並閱讀《靜思語》。雖然擔心語言隔閡,但泰國慈濟人會將上人的人間菩提翻譯成泰文。當天,我們也結緣靜思語小冊,希望為他們帶來心靈指引。

計程車司機們把握因緣,特地前來參與溫馨座談。每個人的分享,無不都是感恩慈濟、感恩上人。(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人民和善。我們期盼能進一步關懷與接引,讓他們感受到慈濟的精神與溫暖,進而加入成為慈濟人,並將上人帶領慈濟人的大乘佛法落實在泰國。

(整理自2025年3月17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