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悅
年過八十的他常自嘲:「出門在外如一條龍,瑞氣千條;回來則是一條蟲,無氣無力,駐守大平林……」但只要有因有緣,總見他奮勇而為,任重而道遠。
猶記得二十五歲那年,在家人護持下,解離了俗世的一切,帶著輕安愉悅的步伐奔向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
早期精舍出坡職務的大班長是慈師父,但凡任何庶務,總是一馬當先,以身作則帶頭做,今日事今日畢,是不變的準則。不論事情多困難,慈悲有智慧的慈師父,總能想出對應解決的方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為靜思家風樹立典範。
在慈濟各種營隊或精進課程中,「慈師父講古」是廣受歡迎的一堂課。有一回,慈師父身體微恙,我臨時受任前往分享。深知自己「談古」仍不夠資歷,「說今」又不合主題,如何是好呢?唯有半古──不新不舊,或可稱為「中古」吧!結果,叫好卻不叫座,一次即告終結。印證「講古」之最佳人選,非慈師父莫屬!
陶慈坊是集善之處。菩薩心如清涼月,創設者慈師父以菩薩心聚善緣、納百川,廣邀天下有緣人。不論一天的志工,或是一月、一年,年年復年年,但凡有心、有願者,皆能為之,造就了老少皆歡喜的菩薩雲來集。在慈師父的慈心悲願接引下,個個不畏天寒地熱,心中自有清涼地。
精舍巡禮,德慈師父向學員介紹陶慈坊之陶瓷作品。(攝影:黃裕銘)
第一次全臺社區歲末祝福,是慈師父親自領隊投入。記得有一年在臺北,二十多位常住師父齊聚分會安單,次日早晨大家等著慈師父現身即可用餐,卻遲遲未見。原來,他正一間間檢閱棉被折疊合格否。接著,有不少位被點名回房重新折疊;待全數過關後,才開動齊用早齋。這就是大師兄的典範,凡事從小處著手,做好、做實,即便出門在外也不能馬虎,這是修身養性的基本功。
近十年來,有因緣隨著慈師父到各地法親關懷,更深刻感受到他的言教與身教。慈師父所到之處,總是圓滿眾人的願,盡可能排憂解惑、善導人心,作眾生的「救處、護處、大依止處」。雖然他常自嘲:「出門在外如一條龍,瑞氣千條;回來則是一條蟲,無氣無力,駐守大平林……」但只要有因有緣,總見他奮勇而為,任重而道遠。
印象最深的有兩回。一天午齋過後,聽聞慈濟小學護理師的父親,因為救護一隻狗,被疾駛而來的車子撞上往生,慈師父隨即要我開車載他前往臺東知本悼念。來回五、六個小時車程,只為給人需要、給人關懷;慈師父用行動教導我──愛與關懷要及時、要到位。
還有一次,陪慈師父到瑞穗探望來此靜養的臺北資深委員林雅美師姊。兩人述說以往共同經歷的足跡──為了大陸賑災在臺北辦的義賣園遊會,由慈師父敲響第一聲鑼。歷史照片中,雅美師姊站在隊伍最前,歡喜鼓掌;兩人也同行參與大愛村啟用……事隔三十年,菩薩身影依稀現前。兩人相約,慈濟菩薩道上,恆持精進永不懈怠。回程月已高掛,但駐足人心的美善,已永恆深植。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臺灣大學舉辦的「用愛心擋嚴冬」──大陸賑災義賣園遊會,慈師父率先敲響愛心鑼。(攝影:黃錦益)
二〇一五年全球四合一精進研習,「慈師父講古」這堂課首次在蘇州園區登場。那年慈師父已經八十一歲,獲上人同意出遠門,他歡喜雀躍;臨行前,融師父特別叮嚀,行程要用心安排妥當。然而,慈師父老當益壯,在緊湊的研習課程上,每當上課音樂響起時,他早已端坐課堂,是早到晚退的精進代表。圓緣時,工作團隊特別為這位全勤獎得主,獻上一面大大的扇子,感恩他為大家立典範!
記得在上海靜思書軒的溫馨座談,有位志工很緊張的表達是第一次來、第一次發言……慈師父幽默地說,自己今天也是第一次來到這、第一次和大家分享……同理順應,讓當晚志工們如沐春風,歡喜自在,獲益良多。
自蘇州圓滿歸來不久,我前往加拿大、美國,參加四合一精進研習。適逢我俗家母親也是慈濟委員,從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轉回花蓮,最後的心願是成為醫學生的無語良師。慈師父告訴我:「你的母親就是常住的母親,安心出遠門,如果有什麼變化,我們都在,不用擔心。」
感恩慈師父帶著師兄弟時時探望,安定了母親臨終的過程,更圓滿了她的心願。身處遠方的我,每每想起這一刻,總熱淚盈眶、銘感肺腑;雖未能親送母親最後一程,卻有更甚血親的法親道侶相送。
二〇一八年歲末時節,深圳第一顆種子葉碧峰師姊的同修凃金山師兄,在一日間病發往生。慈師父聞訊,在圓滿北區的法親關懷後,接續搭機趕往深圳。這是慈師父最後一次出遠門,事情來得突然又急切,慈師父當天辦妥護照,晚上就趕抵深圳。八十四歲的老人家,帶著上人的祝福與膚慰,安穩了碧峰師姊和志工們的心。
體念無常,覺知因緣可貴;是慈師父給我最深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