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的善念 分秒住於道場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修|整理.朱秀蓮、編輯組

過「新」年也要過「心」年,尤其珍惜分秒更為重要。(攝影:李志成)

上人說:「過『新』年,更要過『心』年!過『日』比過『年』重要,過『分秒』又比過『日』更重要。」上人珍惜光陰,一秒當二秒用;慈濟人的愛,就是以日不落的善念,守護全球菩薩的心,更要分秒住於道場中。

超越自我,實現無我之道

上人於〈譬喻品第三〉手札中寫道:「靜寂心地是道場,心地道場要皈向真如。」那麼,我們要如何能夠「靜寂」呢?

在〈安樂行品〉中,上人提及「寂」字的涵義,就是「只要脫離一切的煩惱」,做到無人我相,付出無掛礙、無所求,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

學會脫離煩惱,心靈安定無求,達到無人我相的境界,便能真正皈向真如。(攝影:鄭春金)

佛陀藉由「五蘊喻」,讓我們了解如何脫離自我的煩惱與無明。「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佛陀以譬喻說明其本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所夢」,猶如夢境般虛幻,夢醒後皆歸於空;「行如芭蕉」,如芭蕉層層剝開,最終發現其空無實心;「識如幻化」,凡夫猶如活在自編自導的戲劇中,隨著境界憂悲喜樂,所經歷的一切,終究無法永恆存在。

在從「學」到「覺」的菩薩道上,我們要從貪戀世間一切的小我,進入入世的大我境界;從自我的小宇宙,融入到世界的大宇宙;從小愛走入大愛,進而捨己同他,最後達到超越世俗的「無我」境界,也就是捨離自我的執著,同時放下對世間一切的執著。

朦朧山林如夢如幻,正如佛陀所喻「五蘊」的虛幻本質。我們需從小我走向大我,捨離執著,進入無我的清淨境界。(攝影:周幸弘)

心雖出離,但「無我無非我」,也就是說,雖然心出離了世間,卻又積極的入世,在人群中歷練,而不妨礙出世的菩薩修行,正如上人的教誨,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上人更提到,不必等到生命最後,我們此時此刻就能入涅槃,這分寂靜的境界便是「大涅槃」。如馬祖道一禪師所言:「即心即佛」。我們的心即是佛心,兩者並無差別,只要當下能寂靜,我們便已身處涅槃之中。因此,上人提醒我們:「修行講究的就是我們的心,心要時時顧得寂靜,心地若能寂靜的話,無處不道場,無時不道場。」

慈濟志工實踐「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服務眾生中體現「無處不道場,無時不道場」的修行境界。(攝影:駱淑麗)

三轉心輪,三變淨土 

上人的心靈道場,正是《無量義經》中所描述的「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在〈法師功德品〉中,上人提到,由於凡夫的覺性與煩惱交纏不清,而形成「無明」。就如馬祖道一禪師所說:「團團轉啊,只因繩未斷!」我們之所以在六道無明中團團轉,正是因為沒有斷除束縛自心的無明之繩。

該如何才能達到佛陀修行的至聖境地呢?上人手札中寫著:「一念覺悟(悟覺)皈向自性。」皈,即反黑皈白,要離非,皈於是,關鍵在於「轉」。修行就是要學習「轉」,要「轉染為淨,轉迷為誤,轉小向大,轉凡為聖」。唯有不斷運用佛法轉心輪,才能進一步將心念轉化為具體的付出。

修行者應以清淨心轉動心輪,從迷霧中覺醒,達到「靜寂清澄」的自在境界,實踐轉凡為聖的菩薩道。(攝影:蕭嘉明)

前陣子有因緣拜讀靜淇師姊的新書《毫芒微光一念間》,其中一篇故事特別感人。

一位全身刺青、罹患癌症的大哥住進花蓮慈濟醫院,當時年約四十歲的他,經常對醫護人員與志工大聲謾罵,甚至對照顧他的太太口出「三字經」。太太無奈表示,先生從小混跡江湖,婚後不但遊手好閒、惹是生非,外緣更是不斷。想到自己既要做工養家,又要忍受先生的拳打腳踢,太太氣憤地說先生簡直「不是人,不像人」。

住院期間,大哥每天看到的都是醫護、志工和顏悅色的笑臉,聽到的都是溫言暖語,讓他感受到被關懷與尊重。漸漸地,他的「三字經」變成了「阿彌陀佛」,並發願:「出院後,我也要像你們一樣當好人,我要去做志工。」

在病痛的日子裡,志工與醫護人員的微笑和溫暖話語,讓患者感受到無盡的愛與支持。(攝影:沈美君)

回到臺東後,他信守承諾,每天到社區關懷獨居長者,讓太太感動地說:「現在我先生真的像個人了!」然而不久後,先生病情復發,再次回到花蓮慈院,太太很傷心,很感傷。

先生在家時會收看大愛臺,聽到證嚴法師開示大體捐贈,便牢記在心。在彌留之際,太太拿出先生親筆簽署的「大體捐贈同意書」,並流下眼淚說:「先生是個好人了。」

這位大哥從黑道轉向人道,最終走上菩薩道,這正是「三轉心輪,三變淨土」的最佳見證。

日不落的善念,無間的弘願

身為佛陀的弟子,除了追隨佛陀的方向,更要跟緊上人的腳步,承擔上人的期許──「做慈濟,做就對了!」(攝影:許台生)

上人於2011年11月23日《人間菩提》中開示:「我愛我的弟子,是愛到來生來世我還要愛,我們自己要做有用的人,因為師父還是功能不斷、良能不斷地在運轉。」

「既然要當師父的弟子,總是師父在轉、法輪在轉,你們也應要在法輪中,好好地跟著這個法的輪、這個鏈,要不斷地在運轉。因為法輪若轉,天下就能平安,尤其現在要救世,唯有佛法,別無他法。」

佛陀長久以來從未偏離正道,時時精進,步步向前。身為佛陀弟子的我們,除了要追隨佛陀的方向,更要跟緊上人的腳步,承擔上人的期許──「做慈濟,做就對了!」

人間菩薩以日不落的善念,交織成綿密菩薩網,網住「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慈悲與願力。(攝影:李彥緰)

上人在〈法師功德品第十九〉中提到「滿善為業」,我們要從無量劫一直做到真正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就是覺悟,就能得大涅槃,達到靜寂清澄的境界。

因此,我們心中分秒都要有著日不落的善念,並以利他行動實踐。人間菩薩以這一分日不落的善念,交織成綿密菩薩網,網住「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慈悲與願力。尤其在這末法時代,五濁惡世濁氣深重,我們更要弘揚經典、傳法行菩薩道。上人叮嚀,修行當發弘誓願,這分願力須生生世世不斷,分秒無間隔、無障礙,分秒不停。

心中有法,機會無限

前幾年的養精蓄銳,是在積聚能量為未來承擔使命做準備,只要能夠熬過這辛苦的階段,精進堅持,最終也能如竹子般挺拔卓立。(攝影:周幸弘)

有人會說:「發心容易,恆持難,我快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這時候,我們要效法自然、師法自然。自然界有兩個著名的定律──「竹子定律」與「金蟬定律」。

「竹子定律」告訴我們,竹子在前四年僅長三公分,但到了第五年,卻能以每天三十公分的速度迅速成長,六週內可達到十五公尺。這說明,前幾年的養精蓄銳,是在積聚能量,是在為未來承擔使命做準備。我們只要能夠熬過這辛苦的階段,精進堅持,最終也能如竹子般挺拔卓立。

而「金蟬定律」,則是美國有一種蟬,幼蟲在地底下蟄伏長達十七年,僅依靠樹根枝液維生。在這段漫長歲月裡,幼蟲要忍受無盡的黑暗與孤單,直到時機成熟,蓄積足夠的力量,破土而出,迎向光明。

「金蟬定律」告訴我們,耐心與積累是成功的關鍵。經過長時間的沉澱與準備,終能破土而出,迎接屬於自己的光明時刻。(攝影:鄭春金)

修行亦是一條長遠且沒有捷徑可走的路,我們每一步都要扎實地踏穩向前。上人曾說:「我每一世都要比上一世更有愛心。」靜思弟子除了每一世比上一世更有愛心、清淨之外,更要分秒不斷以法轉心輪,當慧命種子再來時,就會是一性圓明的法性身。

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教誨舍利弗:哪怕是凡夫,只要法性回歸,同樣可以受記成佛。只要心中有法,願意以法轉心輪,機緣無所不在。就像「change」這個字,只要轉動一個字母g,就變成「chance」,提醒我們每天都有無量的因緣與無數的機會去廣結善緣,人間菩薩大招生。

(整理自2025年2月3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