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貽翔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尤其是世界各國專家,正熱烈探討著老年人口急速增加,擔心造成社會問題的當下,上人更有不同的看法,他說:「老人哪有什麼問題?」
上人說:「六十五歲的人,頭腦還很清楚,身體還很好,經驗很豐富。他們一輩子忙忙碌碌,現在家庭、事業告一段落,正是能專心投入,為社會付出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覺得這些人是社會的寶。」
所以,上人在2018年提出「壽量寶藏」的概念,以激勵廣大志工以年輕五十歲的心態,以年輕時的精神毅力再度出發,發揮更多的良善潛能。
發心就有大力量
慈濟功德會創立至今已邁向一甲子,在這個大家庭裡,也有一群慈濟人的寶。早期跟隨上人的資深菩薩,有人已經離世,有人因為生病,但是他們的心都是跟上人緊緊貼在一起。2024年12月27日,慈濟委員號三千號以內的資深菩薩,參與今年第一場的溫馨座談,年齡最小的是六十七歲,最長者是九十六歲,大約有一百人參加,著實不容易。
資深慈濟人信根深厚,上人的一句話:「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他們默默付出,勇於承擔,卻很少在大眾面前侃侃而談,但是只要有人開啟話匣子,就會勾起大家的回憶,你一言,我一句,熱鬧非凡。(圖片來源:連線畫面)
行善造福因緣牽
家住楠梓區的羅千枝,年輕時投入各個功能,也勇於承擔組長。她常在家中辦茶會聊慈濟,也鼓勵各小組辦茶會聯誼。更與里長、學校合作,將慈濟理念推廣到社區,帶動里民一起來行善造福。(攝影/陳慶臨)
引言人劉幸珠調侃謝明月說:「她年輕時常常到處跑道場。」謝明月急忙解釋說:「那是我在找路。」謝明月曾經連續三天夢見同一位出家師父,第一天夢境中的法師,站在另一頭的岸邊,她想去頂禮師父,卻被大鴻溝阻隔。一位師兄告訴她:「大溝渠旁邊有田埂,田埂有個小洞,必須鑽進那個小洞才能過去。」
她心想:「我身材這麼高大,要如何鑽進小洞呢?」進到慈濟大家庭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就是在提醒身為老闆娘的她,要縮小自己。
高雄三民博愛互愛二迎新感恩茶會,資深師兄姊的祝福與期許。圖文謝明月(慮友)與同修陸和原(惟羲)(2018/03/25攝影/許庭耀)
上人曾到高雄文化中心開講《幸福人生》,謝明月看到上人,心想:「那不就是三天夢境中的法師嗎?」剛好上人在講座時說道:「各角落很多苦難眾生,需要我們去幫忙;但是我們都愛尪愛子愛我們的家庭,愛得很顧人怨......」
上人的一句話,有如當頭棒喝,她驚覺:「上人怎麼那麼厲害,那不就是在說我嗎?」於是決定走出小家庭的小愛,為社會暗角處的苦難人付出。
進到慈濟大家庭,謝明月縮小自己,更走出小家庭的小愛,為社會暗角處的苦難人付出。(攝影/陳亞屏)
她回憶起夢中的法師,曾拿了一大本佛經給她,應該就是《妙法蓮華經》吧!因緣巧合,有人與她結緣一本《妙法蓮華經》,「原來這就是我要走的路。」謝明月說:「現在已經找到明師,找到正確的道路,我一定要認真做慈濟。」
謝明月鼓勵大家要跟著精舍作息,每天清晨三點五十分起床,做早課、薰法香。她雖然年少時因為父親中風而無法就學,但是數年來每天晨起薰法香,勤寫筆記,練就了一手好字。她說:「要多動腦,腦部才不會退化。」又說:「做早課的效果,真正比看醫生卡好。」
步步同心踏實做
高雄很多的慈濟人都是夫妻同修,其中劉登下與劉王秀梅夫婦,1993年同年受證。三十多年前,劉王秀梅被診斷出心臟瓣膜破裂,當時在花蓮慈院的曾文賓院長鼓勵她多運動,上人也鼓勵劉登下夫妻要同心帶手語團康。他們總是同進同出,形影不離,到全球各個苦難的地方帶動唱,讓災民暫時忘卻傷痛。
劉登下夫妻總是同進同出,形影不離,同心帶手語團康。他們到全球各個苦難的地方帶動唱,讓災民暫時忘卻傷痛。(攝影/張簡吉瑞)
直到今年(2024年)七八月,劉王秀梅突然雙腳走不動,心律跳動不規則。就醫檢查發現是心臟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閉鎖不全、肺動脈高壓,於是轉診到花蓮慈濟醫院。由心臟科權威王志鴻副院長領導醫療團隊,以最新的導管手術方式,兩個小時完成風險極高的心臟手術。如今一切恢復得很順利。
「在慈濟裡,有心就不難。」劉登下鼓勵大家,在大團體裡,踢到鐵板在所難免,只要消炎藥擦一擦,繼續往前走。他分享上人曾說:「做慈濟,你不會後悔。」又說:「做慈濟走菩薩道,佛菩薩不會虧待你。」三十多年來,夫妻倆帶出了四十多位受證慈濟委員,實在令人讚歎。
劉登下鼓勵大家,在大團體裡,踢到鐵板在所難免,只要消炎藥擦一擦,繼續往前走。(攝影/周幸弘)
1973年受證,慈濟委員號七十四號的馬長成,平時不多話,總是默默的步步踏實做。「我不知道花蓮有多遠,不知道證嚴法師是誰,不知道有精舍,就騎著機車到精舍。」馬長成回憶與慈濟的因緣。他看到德慈師父在整理包裝月刊,聽師父說:「我們都不接受供養,都是在做救濟。」
內心深受感動的馬長成,因為認同,回到高雄後,立刻化感動為行動,開始招募會員至今。現年雖然已經八十二歲,仍然常常承擔醫療志工,精進不懈怠。他謙虛地說:「我就只是做,我不會說。」
1973年受證,慈濟委員號七十四號的馬長成(中),平時不多話,總是默默的步步踏實做。(攝影/莊慧貞)
一群人是菩薩道
自家經營米粉、粿仔工廠的劉芳榮,營業至今已經六十年。他常常提供米粉、粿仔到各地義賣,「米粉ㄟ」的暱稱不脛而走。有一次上人到高雄文化中心講經說法,那天下著滂沱大雨,直到下午,劉芳榮與幾位師兄把溼答答的地板,擦拭得一塵不染,讓大眾得以安心聽經聞法。
從上人推動做環保開始,他就提供自家工廠的車子運載回收物。如今已經八十五歲,仍每天到環保站,泡咖啡給大家享用,現在也成為「咖啡師兄」。
1990年上人推動做環保,劉芳榮主動買三台中古車帶動載環保(左圖);大寮江山環保站每週六玻璃回收日,劉芳榮(右二) 總會到場做回收(右圖)。(圖片來源:分享畫面截圖)
溫馨座談最後壓軸,由高齡九十六歲的韓守江登場,大家無不瞪大眼睛,鼓掌歡呼。韓守江是東北滿洲人,曾在皇宮學習音樂,他一輩子在音樂薰陶之下,散發出文質彬彬的氣質。對於生活上每個小細節都非常重視,即使行動不便坐輪椅,在穿著上依然不馬虎,西裝筆挺,坐姿挺拔。
北方腔調特別渾厚的韓守江,聽不太懂台語,每次開會結束,就會問他家師姊韓吳秀蘭,說:「為什麼每次結束都要說『謝謝上人菩薩道』?」原來是他聽到大家用台語念誦回向文的最後一句「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慈濟志工前往國軍左營總醫院關懷,圖為韓守江師兄(惟樑)演唱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2012/10/19攝影/黃靜梅)
「還有,每次看新聞或是上人開示,都會聽到說:『我們對死大人都要......』,為什麼上人都要說『死大人』?」韓守江對台語一竅不通,韓吳秀蘭就不厭其煩地跟他解釋,說:「上人不是說『死大人』,是『序大人』,意指父母親。」
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溫馨座談即將進入尾聲,韓守江拿出白色指揮棒,帶領在座的每一位慈濟家人,一起合唱〈想師豆〉,把對上人的思念,寄情於這一首〈想師豆〉的樂音中。彼此相互鼓勵,務必把想師之情,點滴溶進慈濟裡。
「一個人,是典範;一群人,是菩薩道。」德寋師父鼓勵大家要更用心接引菩薩,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習氣,讓人看到慈濟的好。每一個人都願意改變自己,影響別人,每個人都有影響力。高雄市有兩百多萬人口,卻只有九千多位慈濟人,所以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期待大高雄地區,因為有你、有我、有他,成為大高雄慈濟世界。見人就說慈濟,到每個人的家裡開茶會,這樣的精神不能斷。愛上人是要用行動力,不只是嘴上說說。「我們要彼此互相勉勵、互相鼓勵!」慈濟菩薩道要走得生生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