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長期志工特寫〉精舍的大地園丁~阿喜菩薩篇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祒

「叫阿喜來啦!」「阿喜啊!趕快來幫忙哦!」所有要費力氣的工作,大家都會想到阿喜,阿喜雖然又黑又瘦,但是力氣很大。

七十六年阿喜的媽媽告訴他:「精舍現在缺爆米花的人手,你去讓師父看看可不可以去做。」阿喜說:「像我這種一年要換二十四位老闆的人,要留住我──『吃卡壞哩!』(不可能的)但很奇怪,我竟然乖乖地『甲阮』菩薩來給師父看?」

阿喜忙著搬石塊,正準備築圍籬。(圖片來源:文史處圖像組)

其實,「阿喜」的本名叫「黃宏新」,「阿喜」是上人為他取的名字。他像是精舍的護法金剛,慈濟是個大家庭,阿喜也把精舍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照顧,給人一種苦幹實幹的感動。

阿喜的嗓門很大,不知是練出來的或是本來就有的聲量?若不了解他的脾氣,可能會被嚇到。他做事習慣有頭有尾,最討厭拖泥帶水,工作也有一定的方式,最喜歡大家一起「出坡」,一聲令下出動,「啊哈!」他就會忍不住吆喝兩聲,然後笑得合不攏嘴,而且常常工作到很晚也捨不得休息。

勤快的阿喜伯以人代牛,由德慈師父駕犁,正犁出一條土溝,後面的師姊則忙於下種。(圖片來源:文史處圖像組)

當年上人把整理草地的工作交給他時,他心裡就想:「好啊!要拚一下!」然後就經常推著割草機在陽光下揮汗工作,目前精舍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地、花木,大多是偏勞阿喜苦幹的精神所修剪整理的。不管是下雨或大太陽的日子,他都一樣日復一日地工作,常常做到晚上九點,因此吃飯也是很晚才吃,德慈師父體念他那麼辛苦,常特地為他留飯菜。

除了草地的工作外,爆米花、拆房子、蓋廁所、蓋臨時倉庫、建圍牆、掘菜園、整地、種樹......等等,他都熱心參與,他深知工作的甘與苦,因此對建築師傅們很照顧,為他們倒茶、準備點心,深怕大家太累。

慈濟基金會於台大校園舉辦「用愛心擋嚴冬」義賣園遊會。黃宏新師兄(黃柏喜、阿喜伯)義賣愛心娃娃。(1991/12/25攝影/黃錦益)

雖然阿喜做的大多是粗重的工作,其實他也是滿細心的人,從剪樹、除草、掘菜園等動作可以看到他細緻的一面,他樣樣整理得很乾淨、很美觀。有時他也會幫忙炒菜──準備聯誼會的便當菜,當兵時他在廚房做班長,他說:「那時灶頭台面擦得比這裡還亮!」此外,包饅頭、銀絲捲他也很拿手。

發放或聯誼會阿喜也廣結善緣入大寮幫忙。(圖片來源:文史處圖像組)

有一次,他在拆舊屋頂時,不小心腳踩到已被敲鬆的木條上,突然頭朝地跌了下來,當時血從他的耳朵流出,看到的人無不緊張萬分!幸好無大恙,調養一段時間後又是生龍活虎的「阿喜」先生了!真是造福之人必有後福。

阿喜說:「我是被常住師父的辛勤工作所感動,才會一直住下來,以前慈師父說出坡,大家都很『拚』,做得『嗄嗄叫』,裡面有幾位師父,以前也是大小姐沒做過粗活的,但是出家後做起事來就是這麼賣力,沒做完不休息!」

阿喜(左)和「時代花園」的阿伯是忘年之交,他常常教阿喜如何照顧花木。(圖片來源:文史處圖像組)

阿喜很真誠地表達對這個環境的感恩,他說:「能在這裡和常住師父一起做事,又可以學佛、學做人真好,不像以前『天天二十四點』真可憐!現在邊做事邊念佛,多好!」他也常關心地說:「我們不要讓上人操心;天氣太冷就不要讓他老人家出門。」這是阿喜表現他赤子之情的一面。

過年時他也很喜歡放鞭炮、烤地瓜、玉黍薯,而且也會想到:「過年快到了,要趕快種一些萵苣菜煮火鍋用。」民國七十九年過年時,曾有席開二百桌的大場面,光是搬桌子、椅子、布置場地就讓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黃柏喜師兄(黃宏新、阿喜伯)專注修剪枝葉,維護精舍環境。(攝影/姜衛軍)

阿喜菩薩說:「如果我是女生,可能早就在這裡出家了。」他的妹妹就是精舍的德安師父,媽媽也常住在精舍,家裡的成員先後有四位出家。傍晚時分,阿喜的寮房會傳出拜法華經序的引磬聲,氣氛很莊嚴、感人,那是由德安師父帶領他們在佛菩薩像前自修禮佛的時刻,這真是奇妙的因緣,能有這樣的菩薩家眷,不知是哪一世共同發的願,現在才能有此機緣成為慈濟世界史上的菩薩家譜!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