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就是專業

0觀看次
A- A+

文.張貽翔

歲末年終,慈濟靜思弟子最期待的,莫過於與上人促膝話家常。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午,高雄第一場溫馨座談,由慈濟委員號三千號以內及第一屆受證的慈誠師兄率先拉開序幕。他們從年輕做到年老,與上人一同走過篳路藍縷;那段刻苦克難的艱辛歲月,深深烙印在老菩薩們的心中。

敬師如師,心與心的相連

雖然上人無法親臨高雄靜思堂主持溫馨座談,但透過現代科技,從電腦雲端與大家共處一堂。於上人法座兩側,十一位常住師父正襟危坐,專注聆聽每一位菩薩分享回眸來時路。(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上人從十二月初行腳超過半個月,耗盡體力,拖著命,抽著氣,就是為了弟子的慧命。」德宸師父語重心長地說。由於上人行腳到台南時不小心跌倒,已先行北上至新店慈濟醫院進行詳細檢查並靜養。

當二十六日確定上人無法前來高雄時,多位隨師的常住師父們跪在上人面前,望著上人的臉,看到上人即使身體非常不舒服,依然心繫著弟子。他們對上人說:「上人,您放心,您好好調養,我們會承擔的。雖然我們沒有上人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或萬分之一的慈悲大愛與德行,可是我們還是要學習挑起天下米籮的責任,更要挑起『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使命)!」

德宸師父鼓勵菩薩家人,要以至誠心敬師,因為弟子與上人心心相連,始終如一。(攝影:吳明土)

德宸師父鼓勵在座的菩薩家人,即使上人不在現場,依然要敬師如師在,因為弟子的心與上人的心始終緊緊相連,期許人人以至誠的心來供養上人。

行腳關懷,繪出愛的足跡

高雄分會啟用至今已三十年,這一路走來,因為當年一群菩薩發心立願追隨上人,將愛與善傳遞到高雄。他們默默付出,開道鋪路,才能有今日如菩提林立的慈濟志工們。

李義輝師兄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思路清晰,回憶起四十多歲時關懷一位七十多歲獨居老人的點滴,依然歷歷在目。(攝影:黃靜梅)

今年已八十六歲的李義輝師兄,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他回顧自己四十多歲時,曾關懷一位七十多歲的獨居老人簡先生。當時,小港機場附近有一個名為大坪頂的地方,屬於丘陵地,地勢較高,往下坡處走,周圍都是公墓。簡先生就住在公墓旁一個兩坪大小的倉庫裡,內有一張小床,沒有桌椅,前後左右都沒有鄰居,體弱多病的他,說話有氣無力。

李義輝每週前往探視,都會親切地呼喚著:「阿伯,阿伯。您吃飯了嗎?」

「我有吃了。」簡先生虛弱地回答。

有一次,李義輝如期前去探訪簡先生,發現他的眼睛看不到,用餐成了問題。於是,李義輝商請附近的自助餐店每天送便當,但不到一個星期簡先生就往生了。簡先生這一生雖然貧病相依,生活困苦,但在晚年有幸得遇慈濟的關懷與濟助,往生後又有善心人士捐贈棺木,以及地方政府協助安葬,也算是有福之人。

社區的暗角裡,也許有人正等待我們的關心。不要等他開口求助,我們應主動走過去,伸出援手,陪伴他走出困境。(攝影:章宏達)

像簡先生這樣需要關懷的弱勢族群,大多處在社會暗角;他們可能在鄉間小路的某一處,或是在山區的偏遠地方,不容易找尋。因此,透過李義輝巧手繪製的地圖,清楚標示主要目標,讓人一目了然。

馬雲曾說:「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行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李義輝用心在筆下,總共保留了三百五十三張手稿地圖,內含五百多件個案。每一張圖稿清楚記錄著個案的編號、姓名和地址,俊秀的字跡、筆直的道路、彎曲的小徑、分支的鐵軌、寬廣的河道,還有派出所、公園、地方法院、宮廟等位置地標,如實呈現高雄縣市早期的地貌。

李義輝用心描繪,每張圖稿詳實記錄個案編號、姓名、地址,字跡俊秀,清晰呈現道路、小徑、鐵軌及派出所、公園等地標,重現高雄早期地貌。(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莊子曾說:「一事精緻,足以動人。」清代紀曉嵐也曾說:「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資深菩薩專心致志,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就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們的用心、耐心,悲智雙運,是後進之人的學習典範。

(2024年12月27日 高雄靜思堂溫馨座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