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秀珊
民國六十二年,在花蓮小小的靜思精舍裡,總共七位出家師父,他們曾經照顧三個小孩長大,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原來,上人俗家弟弟(住花蓮巿)因為工作忙碌,又連續生了四個小孩,其中老三非常可愛,常被隔壁金飾店的鄰居抱去「玩」,寶寶卻不慎誤食金店的藥水而往生。為避免悲劇再度發生,上人的弟弟將學齡前、正調皮的小孩送到精舍請常住師父們代為照顧。
獨立的雅蕙
老大雅蕙五歲,第一個「出家」住進精舍,個性非常獨立的雅蕙,從小就很會念佛,因為跟著師父們一早就起床做早課,所以早課所誦的經,她很快地「無師自通」,就都會唸了。
在精舍裡,她最愛跟著德恩師父,因為吃飯、洗澡、睡覺都在他身邊,連頭髮也都是他綁的,所以與他最為親近。
雅蕙很賢慧,會跟著精舍的師父做蠟燭、手套,有時還和師父比賽看誰勾手套的速度較快,還會包裝要郵寄的月刊呢!
「長大以後,每當回去看恩師父時,都會聽到他說我小時候的故事,說我很會削瓠瓜,一個五歲的孩子就會拿著刨刀一粒一粒一直削;還很會唱布袋戲『史艷文』的歌曲,甚至會拿著手帕一邊唱一邊哭。」
雅蕙還說師父們都說她很「彳ˋ」精舍有人帶小朋友來,吵架時還會拉人家的頭髮;師父們剝瓜子給她吃,她還指定要上人剝才肯吃呢!
「恩師父對我很好,像媽媽一樣的照顧我,長大後回去精舍看他,我還會問他怎麼你越來越矮,都沒長高?他也會笑我怎麼越來越胖,我說因為是您帶大的,所以跟你一樣胖呀!」
跟恩師父相差二十三歲的雅蕙,和恩師父有母女般的感情,得知恩師父生病後,從小就會念經的雅蕙,經常跑到廟裡誦經回向給恩師父。雅蕙哽咽的說:「我和恩師父的血型都是O型,體型也差不多,想要捐肝給他,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大頭的遺憾
住了兩年的雅蕙要上小學了,她離開精舍的同時,相差兩歲的弟弟──勝鋒,住進精舍。因為大殿前有兩顆大石頭,勝鋒整天在那兩顆石頭上爬上跳下,所以乾脆稱他大頭仔。
「到精舍要早起做早課,我不習慣早起,都坐在那兒打瞌睡。」五歲似猴子一般坐不住的年齡,在做完早課時,師父輕聲示意瞌睡中的「大頭仔」起來幫上人開紗門(好讓上人出去插香),調皮的他在開門時,就把手中的香壓在紗門上,燙出一個個破洞。
剛到精舍的「大頭仔」很會尿床,怕他因此感冒,師父們半夜要輪流起來叫他上廁所,睡在恩師父旁邊的他很會踢被子,恩師父要常常幫他蓋被子以免著涼。尿床時,還要恩師父幫他換衣服、洗床單。
調皮的「大頭仔」還常常偷跑到精舍後面的大水溝釣青蛙、抓蟋蟀,水溝的水深過一個五歲的孩子,恩師父為了他的安全而下禁令,「大頭仔」偶而犯規偷跑,結果就是「罰跪」。於是「大頭仔」轉向前面的池塘,喜歡在池塘邊跳來跳去,每次失足落水時,師父們還要下去把他「撈」起來。
當師父們在做尿布、做蠟燭時,勝鋒說要幫忙,卻常常「越幫越忙」。勝鋒問師父:「做得這麼辛苦,賺多少錢?」師父說:「幾角錢」。勝鋒說:「那太辛苦了啦!等我長大,我會賺很多錢,裝在皮箱裡,你們一人一箱。」後來常住師父們見到他就笑著問:「我那一箱錢呢?」
小時候的勝鋒唯一靜下來的時候,就是聽恩師父說故事。恩師父講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給他聽,為了教他認字,恩師父還送他一套《西遊記》。「我很喜歡看故事書,恩師父不知道是不是託人買的,他給了我一套有彩色圖案、精裝本的《西遊記》。」
這套書,陪伴勝鋒的童年,也成了恩師父教他認字的工具書。勝峰說,上學後他的成績很好,國中還讀「前段班」,恩師父的啟蒙教育功不可沒。
「長大後,雖然考上花蓮中學,卻不喜歡唸書而去讀花蓮高工。還記得小時候,恩師父期望我長大後,能當一名救人的醫生,我沒有達到恩師父的願望。」
上了小學後的「大頭仔」,其實每個禮拜六的晚上都會去住精舍。恩師父對他非常關心,像疼愛自己的孩子般的疼他。到了國中時期,因為是發育階段也是叛逆期,「大頭仔」對師父也疏遠了。勝鋒說:「就是因為國中時不精進,所以開始不愛讀書,這也成為我辜負上人和常住師父們的遺憾。」
鬼靈精的雅敏
和勝鋒相差四歲的老么──雅敏,三歲多就住進精舍,雅敏是個嘴巴甜的鬼靈精。上早課時,穿著德仰師父做的海青,頭上還是德恩師父給綁的小辮子,一步一步的跟著師父們拜佛、念經。
到了精舍要學習獨立,師父們給她凳子,教她洗碗;蹲在地上,教她洗衣。小小的雅敏很聰明的一教就會,還會幫師父們按摩,非常討人喜歡。
上了幼稚園的雅敏開始長頭蝨,恩師父幫忙抓蝨子、噴消毒粉,睡覺時睡在恩師父旁邊,特別有安全感。睡前,還要叮嚀恩師父:「您都那麼早起,經過我身邊要小心一點,不要踩到我喔!」
雅敏喜歡吃水蜜桃,當時對一般人而言,是買不起的高級水果。偶而有人送給上人,恩師父要準備給上人吃,就一起帶雅敏去見上人,上人看到雅敏很歡喜,就問她:「要不要吃呀?」雅敏點點頭,水蜜桃就全進了她的櫻桃小口了。
小雅敏就在師父們的疼愛下,從小天真又可愛,她還有一樣本事,那就是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的鬼靈精。
「在精舍長大的孩子,既獨立又懂事。」今年三十歲的雅敏,孩子都要升四年級了,有別於其他早婚的媽媽,雅敏成熟又貼心。因為常住師父對她疼愛而不溺愛,所以雅敏有感而發地說:「這些都要感謝恩師父恩威並重的教導!」
「最後一次遇到恩師父是在慈院。」雅敏在門診當護士,恩師父住院檢查時,看到雅敏,恩師父只輕輕的說:「是雅敏呀!你戴口罩我都認不出來了!」就這樣!沒有要在醫院擔任護士的雅敏幫忙、沒有要從小帶大的雅敏報恩、沒有因為生病而要求一絲絲的照顧……這就是讓雅敏,難過、傷心、不捨的原因。
恩師父的客氣、謙卑和不求回報的愛,在這三個孩子的心中留下永遠的感恩與懷念,不能盡孝於病榻前,也是一輩子的遺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