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如常粽串

0觀看次
A- A+

文.鄧如玉

2024年高雄第一場歲末祝福,在溫馨家常的話語聲中揭開序幕。榮董團隊的師兄們和精舍師父分享起菲律賓的見聞,談起承接杜俊元師兄陪伴實業家的「粽串精神」,乃至靜思營隊傳承的點點滴滴,一切都是這般如常且熱絡著。

然而,今年的高雄溫馨座談與歲末祝福,是上人第一次在台北以雲端連線的方式,與大家「雲端靈山會」。

三十年來的愛與堅持

高雄慈濟志業園區靜思堂動土典禮,杜俊元師兄(中)帶領慈誠隊師兄,整齊劃一地將模型抬入會場。(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2024年12月25日高雄接到訊息,表示上人必須前往台北慈院靜養,無法親臨高雄靜思堂。潘機利師兄哽咽又懇切地問道:「上人,您平安嗎?」現場兩千多人心聲共振,幾乎同時紅了眼眶。

高雄分會成立至今已三十年,從沒有做到有。最初的聚會地點從慈濟人的家發起,直到1994年,有了九如分會的兩層樓集會共修處。但隨著愈來愈多慈濟人共修的需求增加,杜俊元師兄等人克服萬難,終於成功買下高雄靜思堂的這塊土地。

高雄靜思堂名列環保署兩百多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一。環境教育館內,負責解說的志工操作按鈕,螢幕即顯示地球暖化每升高一度所遭遇的狀況。(攝影:顏霖沼)

三十年前,這裡是一片廢棄的工業用地,河畔飄散著髒臭的味道;三十年後,用愛凝聚而成的高雄靜思堂,如同大愛廣場的慈濟LOGO,上千朵蓮花綻放,逐階向上遞展,孕育出無數愛的故事。這裡是全台第一個由環保署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是國外訪客必到的參訪地,是災害急難救助的堅實後盾,更是慈濟人的家。

「上人請安心,我們都有把家顧好。」高雄慈濟人跪在空著的法座前,面向代表上人的精舍師父們,不捨且堅定地娓娓訴說所做的種種......那無聲說法的法座,彷彿無形的力量,讓高雄慈濟人更加深厚勤修精進的菩薩道心!

高雄團隊的粽串精神

高雄靜思堂的建設工程,由當時的設計團隊,帶領慈濟人不分日夜地完成整路、鋪路、鋪設連鎖磚,乃至設置排水涵洞和移植栽種行道樹等。(攝影:李富生)

高雄靜思堂的建設工程,從無到有。廢棄的廠房原本只有一小條產業通道;如今,從河堤南路到大順路的三車道道路、自由路到大順路一帶的河堤公園,都是由當時的設計團隊,帶領慈濟人不分日夜地完成整路、鋪路、鋪設連鎖磚,乃至設置排水涵洞和移植栽種行道樹等。

李義輝師兄回憶道,當時的工程很粗重,來幫忙的師兄姊們大多不是從事建設相關行業,中午吃飯時,一個個手抖到連碗筷都拿不住,也有人累到吃不下飯。81歲的孫月裡師姊幫忙搬鋼筋、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幫忙鋪草皮,以及獨有一隻手臂的會眾和許多扶老攜幼的慈濟人,都自發性地接力投入這項工程。

師兄們賣力的工作,辛苦之餘,仍掩不住付出的喜悅,踏實與歡喜讓人忘了辛苦,只有「幸福」。(攝影:藍景源)

有專業技能的人帶領一群有心有力的志工,從不會做到會,從日做到夜。原本預計需要三年九個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高雄團隊僅用了兩年九個月便圓滿竣工。這種眾志成城、使命必達的堅忍草根性格,造就出凝聚齊心的「粽串精神」,緊緊相連、開枝散葉的大愛故事。

德懷師父勉勵大家:「台灣是法源地,慈濟人要勤修、勤修學,在菩薩道上精進勤行!」

(2024年12月29日 高雄晨間溫馨座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