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每天靜思晨語,上人反覆提點《法華經》每一品的重點,期待成就弟子的慧命;一聲聲告急,一句句來不及,「我現在,是在和自己的生命拚。」
靜思精舍早課時間,常住眾與慈濟志工以此展開豐實的一天。(攝影:黃筱哲)
近二十年來,上人說的「來不及」,一聲比一聲迫切,一句比一句告急。
來不及,是上人對拯救大地母親的聲聲告急,呼喚人人齋戒護生、懺悔滌心垢,讓大乾坤四大調和。
來不及,是上人譬喻自身自然法則的聲聲告急,更是為法求人,聞法、說法、行法、傳法。
「天地告急,我的生命也在告急。」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九日,上人與美國慈濟人視訊討論哈維風災救援事宜後,十一點四十六分午齋前,利用短短幾分鐘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懿會志工開示,期待大家分秒不空過,對自己的生命要有很深的認可。
上人已是八十一歲的長者了,每天清晨五點二十分升座,講經一小時,苦口婆心,孜孜不倦。晨語後,即使只有半個小時的新聞,有時也沒空看,七點準時主持志工早會,八點半回到會客室,已經有訪客在等待。忙碌的一天後,晚間還要編寫晨語綱要。
「我現在,是和自己的生命拚,」上人殷切叮嚀並期待能成就弟子:「《法華經》每一品的重點,我反覆地說,希望大家能跟著背出來,跟生活會合在一起。」
生難遭遇之想──惜法、重法、傳法
修行之路,時而明朗,時而晦暗。上人叮囑「多用心」,珍惜現有環境,莫任時光空過,讓佛性在覺悟中綻放光芒。(攝影:陳靜惠)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二日晨語,上人詮釋《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提及人人本具佛性,離法這麼接近,但如果任時間空過,不知生命還剩下多少;眾生沈淪不醒,可嘆可悲啊!
在〈見寶塔品〉中,佛陀不斷地交代、付囑;上人說,類似的語氣已經說過了,為什麼再重複?是要大家自我提醒,有這樣好的環境,要珍惜;時間剩沒多少,很珍貴,更要把握。
佛的心悲切,感嘆再沒多少時間可以說了,大家要趕緊覺悟。這也是上人的心聲:「雖然不知今生生命剩下多久,依舊還是要依這個世界、有這分覺有情。發心立願,念念不忘此土,再來娑婆世界弘通妙法。」
一直以來,「多用心」是上人叮嚀弟子的開示結語;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起,上人講述晨語的開頭,也以「用心」或「用心聽、多用心體會」來提醒大家,專心將法記憶在意識、藏識之中。
靜思精舍落羽松法華步道以碎石子鋪設「懺悔道」,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改往修來。(攝影:李彥緰)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二日到十三日,上人講述這段經文時,對於「難遭遇之想」,要我們問心,有惜法嗎?有將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嗎?
上人語重心長感嘆:「薄福德的人就有一個依賴。佛還在,我還有機會聽佛說法,以後再來修;現在沒有做,以後再來做。反正佛還在,我也在,不怕法不見。」因此起憍慢心,就這樣放鬆、懈怠,將生命浪費掉了。
如果佛陀沒有提唱:「我將要滅度了。」大家就不會生起「難遭恭敬」的心。因此上人提醒弟子要「重法」:「若是覺得『幾天』沒聞法也不算什麼,一天、兩天、三天......喜樂聞法的心就會慢慢消失。」
共造福業、善業──化來不及為來得及
提燈照路,照亮自己,也點亮別人的心燈,燈燈相續,造就更多的善業和福業,讓人間菩薩處處湧現。(攝影:黃宗保)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上人在《法華經.序品第一》中愷述「眾生善業因緣生」,說明了佛為何只有八十歲即入滅;佛入滅前,向阿難尊者說了三次:「我就要入滅了。」迦葉尊者事後質問阿難尊者:「為何沒有求佛住世?」因為若是阿難尊者開口,佛至少能住世一劫。
阿難尊者回答:「我很想說,但有一股力量控制著我,讓我說不出口。」上人說:「這股力量就是『業力』。眾生造多少善業、福業,佛就能住世多久。」老一輩的人常向晚輩說:「不管怎麼做,就是『居(聚)不住』(閩南語),因為我們的福不夠。」福還不夠,就讓我們一起來布善種子,廣招人間菩薩,共同來造福吧!
大家總是祈願上人法體安康、法輪常轉、常住世間。心虔意誠的祝福還不夠,「心淨願大」,聞法、說法、傳法、行法,將齋戒、素食、護生、環保、減碳具體落實於行動中;還要提燈照路,照亮自己,也點亮別人的心燈,燈燈相續,造就更多的善業和福業,讓人間菩薩處處湧現,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讓上人歡喜、安心,不再因天下苦難偏多而擔憂、嘆息、無奈。
優曇缽花千年一現,早課晨語如靈山法會,要珍惜一天只有一次的殊勝因緣。(攝影:黃筱哲)
「佛年老了,即將涅槃了,這是自然法則。」上人詮釋〈方便品〉時,一語雙關提醒大家,他一天天老了,要弟子們感受他迫切的「來不及」,精進再精進求法的道糧。
離佛世已有兩千多年了,得遇明師,得聞正法,如值佛世,此世未曾有,就像汪洋中「盲龜值浮木」般「百千萬劫難遭遇」。優曇缽花三千年才開一次花,每天的早課、晨語,也猶如靈山法會再現,要珍惜一天只有一次的殊勝因緣。
守住現在就是守住未來。上人用生命說法、傳法,豐富我們修行的資糧,厚實我們慧命的道糧,我們要用什麼來報答上人的法乳之恩?只當湊熱鬧的「結緣眾」,還是負起度化眾生責任的「當機眾」?與上人結「浮萍緣」還是「法髓緣」?要「緣盡法散」還是「緣續法住」?
答案就在每天的入法、入行中。人人入法、入行,就是化「來不及」為「來得及」的密碼。珍惜可以當上人弟子的每一天,珍惜可以貼近上人的每一天,珍惜可以聽法的每一天!這樣的密碼,就在每天的靈山會中浮現。
(原載於第617期慈濟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