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錦鳳
臺中護樹團隊計畫於12月9日上人出門行腳時,讓上人看到精舍翠綠的樹木,而非光禿禿的園區。(攝影:釋德懋)
康芮颱風過後,臺中護樹團隊於11月初回到靜思精舍救援遭龍捲風損害的樹木,當時許多樹被連根拔起,只能心痛捨棄。11月12日,上人行腳來到臺中,護樹團隊與上人分享救樹過程,並表示樹木已準備好,接下來這些樹將移植精舍。
臺中護樹團隊在陳令勇師兄的帶領下,12月6日下午再次抵達靜思精舍,同行人數達三十人。他們計畫在12月9日上人出門行腳時,當車輛從朝山步道駛出,上人能看到窗外翠綠的樹木,而非光禿禿的園區。這分孝心感人,上人得知弟子們的心意也為之動容。
樹的好因緣
劉福銘師兄捐出五葉松,他看著如兒子般照顧長大的樹種植在靜思精舍,感動的幾乎落淚。(攝影:楊錦鳳)
令人驚訝的是,在此之前,劉福銘師兄擁有一片五葉松林,樹齡均在二十年以上。由於他罹患食道癌,無法照顧這片松林,曾有買家出價一百二十萬購買,但要分四年才能清空。覺得這樣過於繁瑣的劉福銘師兄,決定大手一揮,全數交由陳令勇師兄處理。今年9月時,這些樹木已進行斷根,預計開春後,哪裡需要隨時可以移植。原來,這些樹早就等在那裡,靜待被移回精舍。
此外,劉福銘師兄的大舅子王洲達,種有二十棵五葉松,早在五年前已完成放根。一聽說靜思精舍因風災缺樹,便發心捐出十棵,另外十棵則由好友「共善」,出資購買捐出。
2021年由豐原朱宗陽師兄捐出的油松杉,已在陳令勇師兄的樹園中培育了兩年,這次也隨著好因緣一起運回精舍。朱宗陽師兄此次也隨團隊一起回來種樹,他懷著如嫁女兒般的心情,在精舍中種下油松杉,希望樹蔭成林,為大家帶來更多清涼空間。
朱宗陽師兄以嫁女兒的心情捐出油松杉,希望這些樹能在精舍裡聽經聞法。(攝影:釋德懋)
合和互協,完成任務
12月5日晚上,四台拖車與護樹團隊前往靜思精舍,於6日清晨抵達;緊接著,12月8日又有兩台大拖車隨後抵達。這次種樹行動,動用了六台四十三噸的大拖車,總共運回六十三棵大樹及十六棵茶花。護樹團隊足足花了五天的時間,才將這些大樹全部種植完畢。
這次大量種樹,動員了中區志工十四人,以及陳令勇師兄的上景園藝公司員工十六人。五天內,他們先移除五十幾棵樹至保育林區,再把運來的樹木逐一種到指定位置。此外,團隊還在即將完工的協力二廠周邊種下了約三十棵油松杉和五葉松。
植樹行動動用了六台四十三噸的拖車,運回六十三棵大樹及十六棵茶花,為精舍增添綠意。(攝影:楊錦鳳)
此次種樹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在朝山步道的S型彎道上種植第一棵油松杉。這第一棵樹的種植難度極高,因為它的定位不僅影響整個種樹工程的成敗,還需要選定一顆型態合適的樹木,好與朝山步道的彎道相得益彰,這在在考驗著陳令勇師兄的智慧。
當第一棵樹順利定位並種下後,接下來的種植變得更加順利。算下來,團隊在五天內種下了近二百棵樹,雖然非常忙碌「幸福」,但看到每一棵大樹挺立向天,所有的辛苦都非常值得。
朝山步道的S型彎道上種植油松杉。(攝影:楊錦鳳)
陳令勇師兄每天都與吊車司機商量隔天的工作內容,包括該種植哪一區、種什麼樹、種幾棵、怎麼種,以及樹木的移動和定位。他和吊車司機在工作前的半小時就先討論,利用油漆標記,之後立即著手種樹。
付出學習「德」到寶
此次隨團隊而來,我負責茶水和點心的準備,與陳令勇師兄的同修師姊蘇月霙密切配合,彼此補位。用完早齋後,我們二人便馬不停蹄地準備茶水、點心、泡咖啡和煮紅茶,時時巡視師兄們的工作情形,適時提醒他們補充水分及注意安全。
陳令勇師兄與同修蘇月霙師姊,對樹木的愛護跟付出令人敬佩。(攝影:楊錦鳳)
參與的師兄或許從未種過樹,但每個人都用心學習、真誠付出。陳令勇師兄悉心傳授種樹技巧和眉角,例如如何澆水、如何綁牢支撐樹木的竹竿等。許多師兄都說,此次種樹獲益良多,也學到事前完善的策劃,執行起來才能盡善盡美。此刻種好的樹木展現出力與美,彷彿在無聲的說法。
走過必留下痕跡
用心就是專業!陳令勇師兄與蘇月霙師姊這對同修對樹木的愛護與付出,實在令人敬佩。而我此次能有機會協助蘇月霙師姊,尤其要感恩我家師兄的成就。因為當陳令勇師兄邀我時,我已安排8日要去卓蘭參與義診,9日還得在靜思堂值班。但我家師兄得知後,鼓勵我回精舍參加這次的種樹行動。
用心就是專業,陳令勇師兄種樹前的深思熟慮,是我長久做慈濟,也當協力組長要自我檢討的。(攝影:楊錦鳳)
五天的種樹過程中,我學習很多,受益最多的也是我。每天與常住師父聊天,聽師父們分享精舍的故事,讓我法喜充滿。每天到知客室拿茶水時,享受著常住師父們的噓寒問暖。
看到師兄們努力工作,身體力行,做什麼像什麼,令人刮目相看。同時,我也從陳令勇師兄身上學習到種樹前的深思熟慮,這是我長久做慈濟,也當協力組長要自我檢討的。因為我的個性急躁,遇事時常毛毛躁躁,這次的經歷提醒我,以後要學習把心靜下來,先聽聽四周的聲音,再來處理事情,唯有如此,才能讓事情做得更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