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伯救災 書寫愛的篇章

0觀看次
A- A+

文.施金魚

11 月9日在臺中靜思堂舉行中區第三聯區與南投合心區的歲末祝福,經藏演繹內容配合中區大事紀——賀伯風災,9日上午中區慈濟人與上人溫馨座談,回顧賀伯颱風救災的感人故事。

與眾分享的志工,有的是投入救災的慈濟人,有的是因慈濟救災而成為慈濟人的災民。回顧這一段歷史,每個人的心中無不充滿感動與感恩。

◎救災五管齊下

南投賀伯颱風賑災,陳忠厚(左二)等人深入災區勘災,了解受災鄉親現況。(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1996年7月31日賀伯颱風登陸,重創南投縣水里鄉、信義鄉及鹿谷鄉。志工陳忠厚心繫災民,隔天就冒著風雨進入災區。

陳忠厚說:「經過二十八年,我要跟上人懺悔,我那天進災區救災,讓上人擔心我的安危,我真的是不應該。」

陳忠厚指出,賀伯颱風造成非常大的災難,許多山區爆發大規模土石流,土石流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田園,光是信義鄉神木村就奪走二十多條人命。

因不曾遇到這麼大的災難,救災不知道如何著手。陳忠厚感恩有上人的教導,所以整個救災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首先發放傷亡人員救助金,其次是房屋倒塌及淹沒救助金、補助災區高中以上學生的註冊費,以及災區未接受政府補助的弱勢家庭,發放長期的生活補助金。最後針對水里、信義、鹿谷三鄉田園流失的復耕補助。

陳忠厚感恩上人指導,讓賀伯救災能夠順利推進。(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救災兩個月後,有一天在臺中分會,上人問陳忠厚:「你救災工作都做好了嗎?」那時候他自信滿滿地回答:「我都做好了。」然而上人告訴他,這個災害這麼大,災區那麼廣大,當中一定有人因為工作關係必須依靠親戚或父母,現在依靠的人受災了,這些人的生活一定更加困難。這時陳忠厚才了解自己並沒有完全做好。

上人特別叮嚀他,「在這麼大的災難,單親婦女無處求援,你去勘災時,手一定要放鬆。」上人又再重複:「手放鬆,你聽懂了嗎?」有了上人的提點,陳忠厚在半年時間走遍災區,提報了九個長期個案,除了兩位男眾,其餘七位都是失婚婦女。他們回家依靠父母,但父母的田園流失了、屋倒了,慈濟及時給予長期濟助,幫他們度過難關。

2001年南投桃芝颱風賑災,雙龍村交通中斷,災民進出往返需二個小時的腳程,陳忠厚(右二)發放救助金給災民。(攝影/黃南暘)

陳忠厚當眾發露:「我要跟上人懺悔,我也要跟上人坦白,那件事情做完,我才真正心服口服。」

「最要感恩的是因為那一場救災,讓信義的菩提種子不斷增長。」陳忠厚表示,從林白、曾秀育、陳再明開始,他們在信義一傳二、二傳四,慈濟人不斷地增加,所以當2001年桃芝颱風來襲時,他們在當地就先取得受災資料,埔里區志工進去救災時,就不必像賀伯颱風那樣冒險進去勘災,這是陳忠厚最感安慰的。

◎眾力合和供熱食

賀伯颱風來襲,不同地方的慈濟人都同心為救災而努力。林慎在第一時間從叔公林洋港那裡接到臺十六線鄉鎮淹水的訊息,她和南投第三組張河圳組長商討救災方向,決定先提供熱食給災民及救難人員。

慈濟志工在水里消防隊旁設立救災指揮中心,煮熱食提供便當,暖心支援災民與救難人員。(攝影/何貞青)

於是經水里消防隊的同意,慈濟在消防隊旁邊的空地成立救災指揮中心,也開始煮熱食。林慎找來家裡賣麵的邱素忍掌廚,當地鄉親紛紛提供食材,很多地方的慈濟人也都前來幫忙。彰化的慈濟志工邱蘭芳從新聞知道慈濟在水里煮熱食,請慈濟志工葉東潤載來一卡車一卡車的蔬菜。

林慎表示,煮熱食後,志工繼續關心受災鄉親。當時國軍都在災區協助清掃,林慎會買東西慰勞他們。正逢七夕,兩個阿兵哥無法回去跟女友過七夕。林慎告訴他們:「沒關係,阿媽陪你們一起過七夕。」他們一起歡唱,度過一個不一樣的七夕。

聽了兩人的分享,上人說:「大家很認真做,做得法喜充滿。其實其中坎坎坷坷的路也走過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不過你們這一場戲,演得很精彩,要繼續哦,人生如舞臺,祝福你們。」

◎用鏡頭見證歷史

曾彩琴參與賀伯颱風慈濟人救災記錄,深受慈濟人的救災精神所感動。(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回眸來時路,曾彩琴分享,當時張河圳組長希望她隨著救災團隊去記錄,有了真實的相片,就可以向大眾募款來幫助災民。因為這個因緣,從事教職的她在水里的救災指揮中心待了一個星期。

曾彩琴表示,當時她才接觸慈濟不久,看到慈濟人全力動員的救災動作,深受感動。有一天慈濟志工李朝森打電話給上人說,衛生所缺乏藥品,想請慈濟提供,結果隔天花蓮慈院的醫師就到了。曾彩琴於是隨著醫師們進入信義鄉的衛生所,一路上看到的災情,無不怵目驚心,豐丘的一個葡萄園,遍布了砂石和大石頭,頗有滄海桑田之感。

身為竹山區的訪視幹事,曾彩琴很感恩當時埔里區志工進入信義做訪視,因而接引出很多在地志工,之後落實社區分組,他們就能夠自己承擔訪視工作,可以照顧更多的鄉親。

◎救災的幕後英雄

洪武正感恩駱駝車隊與飛鷹車隊支援救災,讚譽為幕後英雄。(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當年是「中區慈誠大隊」副隊長,也參與了南投救災的中區志工洪武正表示,那次的救災工作有一群幕後英雄,也就是飛鷹車隊和駱駝車隊。他們在道格颱風時就曾協助慈濟救災,行經柔腸寸斷的山路,把一萬二千公斤的物資送到新望洋和翠巒部落發放。

當慈濟在水里煮熱食,每一餐都要送八百個便當到郡坑,這段路破損嚴重,幸有這兩個車隊協助運送,再由志工搭流籠將便當送到災民手中。當時花蓮慈院的醫師進入信義鄉,也是由駱駝車隊和飛鷹車隊接送。

「他們是社會人士,並不是慈濟人,卻沒日沒夜地投入,真的非常熱心,非常認同慈濟。」當洪武正告訴他們油錢要自理時,他們說:「這樣讚!若是要再請油錢,那就不帥了。」洪武正感恩當年因為有駱駝車隊和飛鷹車隊做後勤,才能把很多物資送進去,也及時把受傷的村民接出來。

道格颱風救災,駱駝車隊和飛鷹車隊行經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協助慈濟運送物資到仁愛鄉部落發放。(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內山人勇猛做慈濟

「賀伯颱風的時候,我根本不認識慈濟。」住在信義鄉豐丘村的林白,她的先生是埔里慈濟志工徐瑞宏的朋友。為了田園流失的復耕補助,慈濟人來到她家,請她協助通知沒有拿到政府補助的人,在約定的日期拿戶口名簿到她家登記,慈濟會給予補助。因為村裡的人林白都認識,她一一去問,之後陳忠厚與志工依約來到她家辦理登記。就這樣開啟林白與慈濟的因緣。

九二一地震時,鄰居告訴她,慈濟人在很多地方為災民煮熱食,邀她繳善款盡一分心力。林白認識慈濟人,因此她自告奮勇負責收善款,當埔里慈濟人到同富看個案時,再託他們轉交給徐瑞宏。

林白受徐瑞宏的接引協助發放,並在陳忠厚鼓勵下培訓成為慈濟人。(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幾年後,陳忠厚鼓勵林白:「妳收善款那麼久了,妳也要出來培訓啊!」林白回答:「不要啦,內山的人就只會做事而已,我不會開車,也不會說話,又不會寫字。」陳忠厚告訴她,「沒問題的,有什麼需要幫忙,一通電話,我們就來了。」有了堅強的後盾,林白放心參加培訓,2004年受證委員。

她和曾秀育、陳再明努力耕耘社區,慢慢地接引出一個又一個的慈濟人,後來有了八個慈濟人,因為他們都很勇猛,認真做慈濟,就被稱作「信義八家將」。語末,林白又再度強調:「我是做農的,也不會說話,只會做事。」

上人說:「內山人有內山人的優點,這些我們平地人都不會做。」全場都笑了。

◎災民成為慈濟人

曾秀育因受慈濟賑災的大愛所感動,從災民變成慈濟的一分子。(攝影/顏霖沼)

「賀伯颱風時,我是災民之一......」颱風來時,家住信義鄉愛國村的曾秀育有一甲地的葡萄園全被大水沖走,務農維生的她完全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內心非常痛苦,每天躲在家裡哭。於是她向「生命線」訴苦,對方安慰她:「妳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再站起來。」

所幸人生有了轉機。1997年1月26日,慈濟在信義鄉信義社區活動中心發放農田流失補助金,當她打開密封信一看,是十五萬元的支票,這麼大的金額讓她非常感動。當時她又看到慈濟這個團體井然有序,而且儀態莊嚴。她心裡想:「這些幫助我的人,都是我不認識的人,社會怎麼會有這種愛心人,以後我也要學習他們的精神。」當下她跟一個慈濟人說:「我如果再站起來,我要做慈濟。」

訪視志工與臺中分會社服組同仁前往關懷戶家中勘查房屋修繕事項,曾秀育(右)與志工和家屬說明需要協助的部分。(攝影/張玉慧)

「現在回頭想,我是乞丐發大願。」曾秀育表示,當時她上有老下有小,田園又都流失了,憑他們的能力,要再復耕,是做不到的。但這筆補助金大大鼓舞了曾秀育,夫妻倆靠著做工慢慢存錢,又再度站起來。

當陳忠厚鼓勵她募款時,她很煩惱:「我是一個很內向甚至有點自閉的人,我怎樣跨出第一步?」有一天她去村長家,正好村長在開會,開完會她拿出勇氣告訴他們:「我有在收慈濟的功德款,想繳的人可以交給我。」沒想到,會員最多時高達一百四十戶。「其實不是我厲害,而是慈濟這個牌子很好!」因為大多數的會員都是他們自己打電話叫曾秀育去收款。曾秀育說:「所以我這個自閉的人才有辦法跨出去。」

曾秀育如願於2002年受證,同時是信義鄉第一位受證的委員。(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信義鄉夏季蔬菜的產地,每次他們做香積需要大量蔬菜時,鄉親都會踴躍提供,要給他們錢,他們都不要,他們都說,「我家有菜我提供菜,你們有空你們去煮。」曾秀育和林白去採摘過他們的高麗菜、菜心、番茄、筍子,然後存放在林白家,煮香積時再去載。「非常感動,鄉親們提供這麼多菜,所以我們不用花很多錢,就可以把香積圓滿。」曾秀育開心地說。

曾秀育如願在2002年受證,她是信義鄉第一個受證的委員。「在這裡非常感恩上人、感恩慈濟世界的每一個人、感恩所有繳功德款的會員,讓我再站起來,而且可以做慈濟。」

賀伯風災過後,信義、水里等地接引出不少慈濟人,可以落實社區,照顧更多鄉親。(攝影/林春明)

聽了弟子們的分享,上人欣慰表示,看了很歡喜,一代一代來接觸慈濟。慈濟是菩薩道路,慈濟的教育是利人;要利益人群,真正要走入社會區。菩薩,你們的用心,而且你們是真正已經走入社會,你們所經驗的、你們所感受的、你們所做的化為故事,跟大家互動,接引菩薩,這是最歡喜的。

慈濟在山上可以布善種子,每一顆種子種下去,每一顆都成長茁壯,這就是功德林。功德林很美,庇護了大山,鞏固了大地。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