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怒吼 互助撫傷痛

0觀看次
A- A+

文.張麗雲

「走路要輕,怕地會痛,這是悲天憫人的說明,是尊重生命的鐵證......」莊奴撰寫的《擁抱蒼生》,道盡對大地萬物應存疼惜、尊重的大愛情懷。 

承載人類生命的地球,是目前唯一擁有陽光、空氣、水,讓人類與萬物永續生存的美麗星球。可憾的是,人類在無知無明、貪欲驅使下,無形中讓這顆地球無法在調和的生態下運行,而致四大不調、天災頻傳。

敏督利颱風帶來旺盛的西南氣流,造成洪水土石流,慈濟人協助受災戶清理滿是淤泥的家園。(攝影/楊木根) 

1999年臺灣發生世紀強震後,大地創傷還未恢復,緊接著每年夏秋之際,颱風肆虐大地,引發嚴重洪水、山崩及土石流等災情,民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2004年7月1日晚間十時四十分左右,在花蓮登陸的中度颱風敏督利,隔日早上很快地由新北淡水河口區出海。怎料它帶來旺盛的西南氣流,一路如倒水般,短短四、五天,中部山區累積雨量一千六百多毫米,相當於當地半年雨量,釀成嚴重洪水災情,因此亦稱之為「七二水災」。

事隔二十年,慈濟志工回溯那段驚天動地的洪水土石流慘狀,依然餘悸猶存。

◎大水來了

2024年11月11日,慈濟志工邱玉華與當年參與賑災的團隊,在上人座下回顧各自的生命歷程。(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上人,我現在回憶『七二水災』,心情還在驚惶中。當時,那不是在下大雨,是在倒雨!」2024年11月11日,慈濟志工邱玉華和當年參與賑災的團隊,在上人座下盤點各自走過的生命體驗。

與其說天空在倒水,不如說老天爺在哭泣,哭得人心也碎了。邱玉華家住臺中北屯區東山路和目前七四號道路下的環中東路附近。當時環中東路舊稱軍福路,是一條五十米寬道路,這個地段也是臺中第十期重劃區。

7月2日一夜驟雨宣洩不停,就像天空破了洞,整桶、整盆雨水往大地猛灌,軍福路和與之交叉的東山路,汽機車一部部隨著大水流去,老天爺似乎沒有要關緊水龍頭的跡象。

邱玉華驚慌不已,深怕大水淹進家中,她上三樓跪地懺悔,希望老天憐憫眾生的無明與貪婪,讓雨勢減緩一些。

臺中大里市積水嚴重,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攝影/林炎煌)

「王能達,快快快,你們急難救助隊先到(臺中)志業園區去巡看看有沒有災情?」王能達是急難救助隊成員之一,7月2日清晨六點多,接獲資深慈濟志工李朝森的指令,他和李政諺開著四輪傳動吉普車,直奔動工中的臺中慈濟醫院園區工地。

抵達現場,看到工務所的圍牆已被大水沖斷,兩人只好下車步行進去。走到慈濟一號橋,因橋墩地勢高,幸而毫髮無損,但已聽到大石頭「蹦」的聲響,他們並無意識到那是山洪在暴發。

臺中慈濟志業園區後方的莿仔埔溪潰堤,遭大量土石流湧入,大水與石礫夾帶漂流木順勢而下,布滿園區,寸步難行。兩人再往回走,一路上大水如瀑布般,順著階梯漫入共修處,漂流木和土石流也撞破工務所的玻璃,漂浮其上。

此時,慈濟志工洪武正和另一組急難救助隊也來到現場。洪武正拿著電話向上人報告災情,上人交代,「你們趕快回去,趕快回去家裡待命!」才放下電話,大水已淹到寸步難行。

 慈濟臺中志業園區慘遭敏督利水災土石流衝擊,四處布滿石礫和漂流木。(攝影/鄧和男)

王能達向上人說:「我們兩個還傻傻的,又轉回去關共修處的總開關。」才關掉開關,大水無聲無息地漫來,將共修處淹至膝蓋高。「我們急難救助隊有訓練過,遇到這種情形要拉起褲管,兩人同步同速走,其中若有一個人步伐不一致,有可能兩個人都會跌進水裡。」王能達和李政諺示範給上人看。

兩人走出來,看到車子已稍稍浮上,遠處甚至有一部計程車被大水漂走,所幸司機及時逃出,幸運躲過一劫。

不只臺中志業園區嚴重受損,兩人一路觀察到鄰近的潭子和北屯民房也被泥濘土石與大水淹沒。於是,王能達立即回報李朝森,動員慈濟人為左鄰右舍清掃家園。

王能達(左)和李政諺(右)示範在敏督利淹大水中,兩人拉起褲管,同步同速並肩走,才不會跌落水中。(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慈濟人來了

7月2日這天,上人剛巧行腳到中部,中區委員慈誠分梯的精進一日課程,也因洪水肆虐被迫暫停。上人隨即指示,以「應急」、「安頓膚慰」為重點,儘快提供熱食、換洗衣物、睡袋、涼被等物資,以及發放應急金安頓災民等。

早上八點,救災指揮中心在(民權路)臺中分會成立。上人擔心眾人安危,囑咐以電話聯繫各地慈濟人是否平安,此時是發揮「多組活動、跨組互助」的時機。「最重要的是,智慧需擺在慈悲之前──志工非專業救難人員,危險地區千萬不可冒險躁進,確保自身安全,才有能力救人。」

東勢、太平、豐原、霧峰、埔里、南投地區陸續有災情傳出,上人指出,既是救急,時間要抓得很準不能拖延,但也需冷靜評估,智慧不可少。「旦夕之間發生急難,災民無不心亂和茫然,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安心。」

敏督利颱風賑災,慈濟志工於臺中分會成立中區救災指揮中心及中央廚房,為災區民眾準備熱食。(攝影/林炎煌)

7月3日大雨漸歇,各地慈濟人分頭協助鄉親打掃,有的則聚集在分會準備便當。精舍師父帶領志工連夜裝入應急金和上人的慰問信,逐戶拜訪與安撫鄉親驚惶的心情。慈濟人冒雨送便當、打掃、膚慰、送慰問金,民眾感動地說:「看到你們來了,我們的心就安了!」

邱玉華說,「上人說要落實社區、關懷社區,既然東山路、軍福路都淹水了,志業園區有土石流,所以我們就發動社區慈濟人,家裡大大小小出動先為鄉親打掃家園。」正值暑假期間,家中有青年、中年、壯年、老年,以及就讀慈濟兒童班的孩子,全部出動。

北屯區東山路一段的李太太,早上七點多聽到嘩啦啦的水聲,起身一看,馬路變河流,汽機車漂浮在水面上。「淹水了,快逃啊!」她叫醒家人,大家爬過後牆,通知左鄰右舍盡速逃難。

常住二眾與志工們連夜準備應急金及證嚴上人慰問信。(攝影/陳正忠)

「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恐怖的景象,比當年的『八七水災』還可怕!」住在潭子鄉豐興路的八十七歲周老先生表示,7月3日清晨,山上急湧而下的洪水,由屋後破門而入,淹沒一樓,幸好全家人抱在一起,才沒被大水沖走。

中午左右,眾人清掃得精疲力竭,聽到有人說:「上人要來了!」過沒多久,上人座車路經志業園區了解災情,之後將往豐原、東勢勘災,志工們歡喜地合十向上人問安。上人打開窗戶,欣慰地向眾人揮手道感恩。

隔天(7月4日),志工回到志業園區清掃,撿拾漂流木,剷除土石等工作。中區人醫會醫師也深入災區,在慈濟設置的服務站為患者清洗傷口與包紮,有人因受驚嚇而血壓上升,或感染輕微風寒,經醫護安撫後,身心靈得到安頓,才綻放寬心的笑容。

臺中北屯區慈濟志工為社區民眾打掃家園後,再回到臺中慈濟志業園區打掃。(攝影/鄧和男)

◎菩薩柔情擁抱蒼生

「平安的人幫助受災的人」是上人常給予志工的指示。當時承擔隊長的廖繼炎,家裡經營土木工程,大水過後,志業園區泥濘土石厚又硬,非人力所能清除。於是他請同為慈濟志工的弟弟廖敬銜,將家中的推土機開去鏟土。「當時大家都做得全身烏漆抹黑,都是泥巴,有了這部山貓就事半功倍了!」廖繼炎對上人說。

太平一江橋潰堤,溪水夾帶淤泥從堤防洶湧而出,太平、烏日慘遭大水波及,廖繼炎的推土機也派上用場。他說:「有急難救助隊非常好,大家的凝聚力很強,哪裡有災難,急難救助隊就先巡視社區勘災。」

太平地區,慈濟志工除了分頭致送應急金,7月3日當晚,志工在黑暗中騎著機車,以車燈望向滿目瘡痍的民宅與工廠,淤泥堆積如一座座小山。志工如同在夜裡行軍,靠著手電筒的微光,努力找尋需要幫助的人,深刻感受到洪水的衝擊力。

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雨讓頭汴坑溪暴漲,洪水不但漫過一江橋,還沖毀河堤和護岸,造成太平市災情慘重。(攝影/林炎煌)

洪武正補充說明:「中區若有發生災難,我們就按照SOP(緊急賑災流程),急難救助隊走在前端,先排除暗角、死角,才能減少許多意外的發生。」

上人開示:「所以要盤點才有價值。你們很真、很真,做真的事情,永遠都在八識田中。這麼精彩,很令人感動,還好當時有你們。你們也要(把歷史)寫下來,讓我把慈濟在臺灣的歷史好好記載下來。」

上人還指示,法親要多關懷,每個人都要找出來,重視、珍惜歷史。「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歷史足跡,那個時候如果沒有你們,怎麼能讓這個社會很快恢復繁榮?你們真的很不簡單,要重視自己,好好地編寫歷史。」

洪武正表示,中區發生災難時,急難救助隊會依SOP先排除隱患,減少意外發生。(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走路要輕,怕地會痛,這是何等慈悲的情懷,是何等仁愛的心胸......」這首歌如空谷足音,時時迴盪在上人與弟子彼此的心懷。五十九年來,慈憫眾生、膚慰苦難的志念始終不變。

水災無情,人間有愛。2004年7月3日至11日,一連約七千兩百多人次的慈濟志工投入勘災、關懷、發放、義診和打掃,敦親互助的情懷,唯有親身走過、做過,始能展現踏實的生命價值。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