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玉縣
慈濟功德會自1966年成立到現在,已近一甲子。早年跟著上人做慈濟的志工,有的已然離開人間,有的因自然法則,或是白髮蒼蒼或身體頹壞。不過,大家都有個共同的心,就是深愛慈濟、深愛上人。而年歲已高的上人,身體雖不如以往般健朗,不過為了滿大家「見師一面」的願,還是年年出門行腳。除了為新發意的志工授證,也是為了見見年復一年,逐漸年長的資深弟子們。
2024年11月5日,上人行腳臺中靜思堂與資深弟子溫馨座談。
2024年11月5日接近中午時分,上人從桃園來到臺中靜思堂,稍事休整後,便急著見這些他心所繫念的弟子們。
「〇〇,人呢?」上人環視會客室一圈,問著。
「他最近身體比較不好。」眾人回答。
「呢?」上人再問。
「他行動不便,有外籍看護在顧。」眾人再回答。
有的弟子很貼心,知道上人的掛念,拍了影片讓上人看,讓上人安心。來到會客室的弟子們,一一拿起麥克風,訴說著自己的慈濟因緣,以及面對身體老化,無法經常外出承擔勤務的無奈。
為見師一面,陳衍儒特地帶來35年前的舊照片,訴說從前。(圖片來源:大愛台畫面截圖)
從苗栗三義前來的陳衍儒,在三義街上開了一間藝品店,她回溯自己跟上人結緣的經過。她所經營的藝品店裡流通佛像和法器,因而有許多機會接觸到法師,甚至道教、天主教或基督教、摩門教徒等。
店裡的生意很好,陳衍儒心想也該「取之社會,回饋社會」,將自己微薄的力量用在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所以她很積極,只要有法師前來,都會問法師們平時如何修行?如何經營道場?
「八萬四千法門,各個宗門、教義都不一樣,我如何選擇?」陳衍儒一時彷徨,索性不再多問,只默默地觀察,哪一個是她可以皈依的法師,她想跟著做她想做的事。
在三義街上經營藝品店的陳衍儒(右二),因緣際會下而得以與上人結緣。(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截圖)
有一天,上人跟著隨師眾走進她的店裡,她剛好在忙。直覺這一群人,雖然人多,但是靜靜的,跟一般嘰嘰喳喳的遊客不一樣。她抬頭一看,「啊,這個不是要在花蓮蓋醫院救人的那位師父嗎?他這麼慈悲,我一定要趕快來接待。」
她走向前去,第一句話就問:「師父,師父,您是不是花蓮慈濟醫院的院長?」一旁的(德宣)師父很緊張,忙著說:「師父是花蓮慈濟功德會會長。」
陳衍儒雖然自覺說錯話,但是她也想著:「師父是一個覺者,我相信他一定知道我什麼都不懂。」當時上人有意要來請購千手觀音,陳衍儒也因此跟上人結下了善緣。
上人要離開時,把車上有關慈濟的小冊子、錄音帶,以及剛出版的《證嚴法師靜思語》等送給陳衍儒。她以最快的速度看完靜思語,且到文具店買了一本筆記本,畫好表格後就出去募款。
她挨家愛戶去勸募,「花蓮有一個師父很慈悲,要蓋醫院救人,你們要不要參加?」
因為不知慈濟還做了些什麼,所以每次出去就只能講這些,三個月後,她苦惱了。
中國大陸華中、華東地區在1991年發生嚴重洪澇水災,苗栗慈濟人前往西湖渡假村舉辦義賣募款。(陳衍儒,中)(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有一次,上人又到三義,她告訴上人,「我都不會介紹慈濟,我都不知道慈濟還有做些什麼?」剛好志工李朝森也隨師,上人於是把她交給李朝森。陳衍儒這一路走來,開始接引其他人加入慈濟,在三義地區開展慈濟志業。
「上人說做什麼,我們都有跟上腳步,但現在年齡這麼大了,說真的,有點身心不和。」面對不可逆的自然法則,陳衍儒在會客室裡略帶哽咽地說:「心裡一直想跟、想跟,奈何臭皮囊就是不乖。我沒有『絕情』,有時候就是沒辦法出現。但是我一顆愛慈濟、愛上人的心,還是跟初發心一樣,要緊緊跟隨上人做慈濟。」
2011年11月,北朝鮮因農作物歉收,面臨嚴重的缺糧危機,慈濟賑災團前往大同郡進行大米(物資)發放,陳衍儒(左)也參與其中。(攝影/林玲悧)
上人也憶起當時,每回南下或北上,常會去藝品店,有時是純粹欣賞,雖然沒有買,但陳衍儒總是很親切。「也因為這樣的因緣,把慈濟的種子帶到三義,有許多人就是因為這樣參加慈濟的。」
上人的故鄉清水,屬於臺中市,距離慈濟在臺中的「起家厝」——民權聯絡處很近。「因為臺中慈濟的開頭,真正是大家很用心,凡是聽到、看到,開始就是真正的,這樣步步踏實走過來。」
陳衍儒一路走來,在三義接引許多人加入慈濟,開展慈濟志業。(攝影/許遠志)
看到每個弟子都很虔誠地行在菩薩道上,總是想著如何無所求地為眾生付出,而不只是跑道場,或是對著佛像頂禮、叩頭祈求平安,上人感到欣慰地說:「大家志同道合相約做事,一起去付出後滿心歡喜,可以再跟大家分享,這是真實的佛法,也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上人提及,人間苦難偏多,不只是貧困的人苦,有錢的人因為煩惱多,也苦。慈濟的宗旨是秉持佛陀教法,來人間教育眾生如何行菩薩法,所以希望大家互相接引、互相啟發。
七月吉祥月祈福會活動,陳衍儒師姊(右)與會眾分享三義慈濟中醫院、茶書院、靜思堂等三義園區願景。(2022/8/21攝影/顏人鵬)
眼前的弟子,年歲已長,許多人的孩子、孫子多已長成。上人希望大家,不要只是「煩惱」(huân -náu)孫子考試,有沒有考好?說真的,要煩惱子子孫孫的事情很多,如果可以把這個煩惱放大,為天下終生,那種煩惱就不會打結;如果把那些煩惱放在自己的家庭,那就是「纏」。
「師父有天下的『煩惱』(huân-ló,意為擔憂),沒有家庭的『煩惱』(huân -náu);我有擔憂,沒有煩惱。」上人期勉大家,「我們的子孫都大了,子孫自有子孫福,這個福,要為天下去做,積福給子孫,不是為子孫煩惱(huân -náu)。」
上人望向在座的每一位弟子,「真的很資深!現在用眼睛來點名,就會覺得從開始到現在,就是道心沒退,這是很珍貴的。道心不退,從走進來,從五毛錢時代就是這樣跟上來,所以就是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