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一杯智慧水】面對現實的決心

0觀看次
A- A+

整理.釋德懋

現代人對愛情和欲望充滿了貪念,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卻還是去做了。因果觀念,在當今社會幾乎蕩然無存,現代人在欲海中迷失了自己!

現代人被愛情與欲望蒙蔽,迷失於欲海,而忘卻因果之理。(攝影/黃筱哲)

一位四十多歲,剛產下一子的婦女在電話裡哭著要輕生。德安師父對她說:「既然妳人在花蓮,就進精舍來,什麼事當面好談。螞蟻尚且求生,妳千萬不可想不開!」

婦女來到精舍,大熱天她身上到處披掛著毛巾,表示自己身體虛弱,感到寒冷。師父安慰道:「身體虛弱來自於心虛,妳應該找出癥結。」然而,她的故事要從十幾年前說起......

當時,她和男友彼此相愛並論及婚嫁,但因女方家人的反對,男友無奈之下另娶他人。然而,兩人卻藕斷絲連,暗中往來,直到懷孕六個月時才發現孩子的存在。雖然男友反對生下孩子,卻也無法改變現實。於是這位未婚媽媽瞞著家人,將工作暫時留職停薪,獨自從南部前往北部待產。目前,她的家人仍不知道她有一個孩子。

雖然面對艱難的選擇,這位婦女仍勇敢地追尋與孩子的緊密聯繫。(攝影/徐政裕)

原本計畫將孩子生下後送人,養父母也已經找好,並替她做了月子。但在一個多月的接觸中,她發現孩子的養父母瞋恨心重,且聽到一位養女的心聲。天生的母愛,讓她不顧一切地想盡辦法將孩子要回來,另外尋找一對有緣的養父母來疼愛孩子。

而起初打算收養孩子的家庭,因為她的反覆無常加上吵鬧,對孩子也失去了歡喜心,決定將孩子歸還給她,但他們仍不甘心地威脅說:「要孩子可以啊!只要妳先生出面!」這些刻意的傷害,無疑加深了這位婦女的傷痕。

倘若是真愛,就不忍心破壞對方的家庭。當初的「甘願做」,如今就要「歡喜受」。如今,她只失去了一個孩子便如此痛苦,而對方的家庭還有四個小孩,又怎麼忍心破壞呢?

婦女在精舍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寧靜;平靜樸實的生活,漸漸撫平了她的傷痛。(攝影/陳靜惠)

在精舍住了一個禮拜,婦女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寧靜,每天浸潤在上人的法語中。她非常喜歡精舍的修行方式──將佛法實踐在生活中。

平靜樸實的生活,漸漸撫平了她的傷痛。偶爾她會在清涼的月光下,獨自於麵包樹下沉思;有時也會有師姊散步至此,彼此聊聊,也是打開心結的好機會。所謂「在家菩薩智慧長」,其中胡淑照師姊的話,最讓她警醒:「孩子就像種子一樣,剛種下尚未灌溉、施肥、發芽,就要移植,孩子讓妳移來移去,如何長大呢?」

淑照師姊指引她兩條路。一是自己撫養孩子,勇敢面對現實,她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對社會的服務觀。即使孩子長大後知道自己的身世,或許可以坦然接受;二是將孩子送人,就放心地交給對方父母。胡淑照師姊勸她:「妳要妳的孩子幸福,其實是無法強求的。我養我的孩子十幾年,亦無法母子同心,讓他進入佛門。」

那天,婦女做出了決定才離開精舍。她決定要堅強、勇敢地獨自撫養孩子,並選擇離開男友,徹底結束這段不健康的關係。

(1996年9月16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