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以此身 荷擔法藏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我們學習佛法智慧,如同站在佛的肩膀上;我們也有責任,肩擔著佛的法身,承傳法藏。

師父們協助審讀,並扮演法義再確定的角色,讓一本本法藏達到信、達、雅的目標。(攝影/黃筱哲)

從二〇一五年九月起,靜思精舍師父們每天晚上六點半到七點半,集合到多功能教室「讀書」,除了過年期間忙於照顧返回心靈故鄉的慈濟人,持續進行至今。

這並不是單純的共修,而是擔負了「試讀」的任務──自一九六九年開始,證嚴上人講經不曾間斷,而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文史結集研修中心於二〇一二年底啟動「經藏結集」出版。過程中,師父們協助審讀,從第一部《藥師經講述》有十六位參與,目前則有四十六位參加第六部《佛遺教經講述》的試讀,扮演法義再確定的角色,讓一本本法藏達到信、達、雅的目標。

◎承擔師父的託付

文史結集中心編纂處主任靜原老師以「傳法脈、承衣缽」為題,分享經藏結集的現況。她表示,在二〇一六年一月十四日,呈給上人《藥師經講述》樣書時,上人欣慰地說:「自己放心了!」

第一本靜思法藏叢書《藥師經講述》能在慈濟五十周年慶前出版,是上人最大的期許。(攝影/曾芳榮)

上人放心的是什麼?「我說過的法,這麼多人為我編,留著我的口氣、我的原味,逐字用心,真是不簡單!我感恩這一大群菩薩完成《藥師經講述》,在過年前出版,真的很感動,將來我不會掛慮了。」

從聽打、聽校、考證、順修文稿,到常住師父們的試讀和斷句,幾番周折,歷經近三年的淬鍊,第一本靜思法藏叢書《藥師經講述》終於在二〇一六年二月春節前夕出爐。靜原說:「能在慈濟五十周年慶前出版,是上人最大的期許。」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三日以前,靜原是一位忙碌的大學老師,也是一位快樂的博士生,但是上人的期許,讓她放下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她說:「拿學位可以再等幾年,但經藏的結集百千萬劫難遭遇,不能等!」

上人的期許,讓洪素貞(靜原)放下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並表示經藏的結集百千萬劫難遭遇,不能等!(圖片來源/慈濟大學提供)

她回憶當時,覺得自己有很多無明和繁瑣的事在身,她坦白地向上人說出自己的心情:「慈濟有很多人才,為什麼是我?」

「做得不歡喜、做到身體病了、做得無意願,就不能勉強。」上人一語道破靜原的心思,並鼓勵她:「若不是,有困難我們一起解決。」

承擔總編輯的重任,靜原事必躬親,儘管已經試讀、斷句和定稿,她還是鉅細靡遺地再看一遍。出版前,她一星期中至少有四天熬夜到深夜兩點多,這樣持續了一個月。由於壓力與過度勞累,年後長了帶狀疱疹,她形容:「那是閃電似的抽痛。」這讓她不得不強迫自己休息幾天。

剛向一個無常說再見,另一個無常緊接著敲門,擾亂了靜原的計畫和生活步調。她長時間緊盯著電腦,一看就是十二小時,導致頸椎受到嚴重壓迫,醫師建議開刀。但責任感使然,她想先接受復健,待出版告一段落後再考慮是否接受手術。

◎向靜原老師學習

《藥師經講述》套書在眾人的聽打、聽校、考證與順修文稿下完成。(攝影/呂孟玲)

去年某日,上人到感恩堂開示,順道前往結集中心,那天德(木雨)師父隨師,上人向值班的同仁說:「可以請(木雨)師父多幫忙。」上人的祝福和(木雨)師父的承擔,以及常住師父試讀經藏的因緣成熟。靜原的勇於承擔和付出,感動了許多師父參與其中。

「時間不夠用」是參加試讀的師父們共同的心聲。儘管只有短短一小時,但每位師父各有執事,必須排除萬難才能參加。「每天都是在夾縫中爭取更多的時間。」

「很法喜,恨不得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深入。」擔任總機工作的德偕師父,將零碎時間變成黃金時間來試讀,他說:「只能將時間拼拼湊湊,化零為整。」偕師父總是將「待討論」的問題清楚、整齊地寫在紙條上,令人一目了然。

擔任總機工作的德偕師父(前排左一),將零碎時間變成黃金時間來試讀,他說:「只能將時間拼拼湊湊,化零為整。」(攝影/江柏宏)

自從《藥師經講述》的試讀開始,偕師父必定抽空參與大堂上課,不曾錯過。他說:「學習靜原老師如何為大家解惑,如何用字遣詞,以及學習她的思考邏輯等等。」談到靜原老師時,原本說得歡喜的偕師父突然眼眶泛紅,流下不捨的眼淚說道:「老師用生命全心付出,我們出家眾更應該承擔,更應該付出。」

心思細膩、對法義有關鍵性見解的德勴師父說:「當有不同看法時,要學習如何與人磨合、如何說服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思考?」背後所做的功課、所下的功夫以及花的時間,都是勴師父獲得深入法義的回饋。

◎效法阿難尊者

學習佛法智慧,如同站在佛的肩膀上;我們也要有責任,肩擔著佛的法身經藏,將佛法布達出去。守持正法轉化眾生,不隨波逐流。(攝影/蕭寂興)

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記憶並傳承佛陀教法,讓佛法得以流傳至今。護持法藏、傳承宣說,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二〇一六年五月,上人在講述《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時開示:「將人人當作阿難,感恩身邊有阿難時時在教育我們、時時為我們付出。」

二〇一六年七月五日靜思晨語,上人語重心長地解說《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經文:「『則為如來肩所荷擔』,我們學習佛法智慧,如同站在佛的肩膀上;我們也要有責任,肩擔著佛的法身經藏,將佛法布達出去。守持正法轉化眾生,不隨波逐流。」

說到「則是荷負諸佛如來大重擔者」時,上人哽咽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在背負重叫做荷,在肩叫做擔;擔天下的米籮,不是那麼簡單。很大的擔子擔在身上,很辛苦呢!」

上人背得這麼辛苦,大家了解嗎?大家感受得到嗎?大家覺知嗎?「上人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師父被上人點名時,也是誠惶誠恐:「重要的是要傳承上人的法、弘揚上人的法。」

德耡師父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參加經藏結集;相信今生播種,來生一定開花結果。(攝影/游錫璋)

經藏整理歷經了錄音帶轉檔、聽打、聽校和總聽校等繁複過程。回憶三年多前參加總聽校的德耡師父說:「當初對電腦一竅不通,是一邊做一邊問出來的。」一路走來,他的文書能力進步了,對法義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有學才有得,有做才有得。」

不論遇到任何挫折,耡師父始終如一,堅持不放棄。他說:「希望能與上人同步留下歷史。」他眼神堅毅,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參加經藏結集;相信今生播種,來生一定開花結果。」

守持、傳承上人的正法,應從聽聞上人的法、了解上人的法、懂得上人的心做起。持佛法藏、持上人法藏,一脈相承,是靜思弟子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原載於2015年10月23日587期慈濟月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