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命名「證嚴上人小行星」獲國際認證

0觀看次
A- A+

文.中央大學、陳誼謙|圖.沈萬清

國立中央大學為感念證嚴法師秉持慈悲喜捨、感恩、尊重、愛,倡導眾生平等,創辦慈濟基金會之奉獻,以該校鹿林天文台發現之編號555802小行星,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申請命名為「Cheng yen」(證嚴上人),並於2024年8月獲IAU國際認證通過。

中央大學前校長蔣偉寧(右)與現任校長周景揚(左)贈送小行星銘板給證嚴法師(中),感念其對世人的貢獻。

中央大學繼2010年10月1日,將發現編號192208小行星命名為「慈濟(Tzu Chi)」小行星,由當時的校長蔣偉寧獻給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時隔14年,2024年9月30日,前校長蔣偉寧與現任校長周景揚等人特別前往靜思精舍,將「Cheng yen」(證嚴上人)小行星命名獲國際通過之資料與銘板獻給證嚴法師。

周景揚校長表示,慈濟的精神根植於「慈悲」和「智慧」,以關懷之心對待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證嚴法師以身作則,將這一精神實踐於社會各個層面,無論是對災後重建、醫療援助、環境保護,或貧困弱勢群體的關懷,慈濟的足跡無處不在。此次小行星的命名,期許這分理念能高掛天空,世世代代傳承。

中央大學發現編號192208小行星,2010年7月26日通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慈濟小行星」。是台灣第一顆以宗教團體命名的小行星。(圖片來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提供)。

國立中央大學指出,慈濟創立逾半個世紀,長期致力推動慈善服務與急難救助,不分國家、種族、宗教與政治信仰,迄今援助136個國家與地區。證嚴法師於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努力不遺餘力,讓國際看見臺灣,也促使許多人更加樂於行善。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位在海拔2862公尺的高山,於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隨後在2006年至2009年間發現了800多顆,主要分布在木星和土星之間。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規定,其中得到確認的,便可以由發現者予以命名。中央大學表示,鹿林天文台發現的800多顆小行星中,有100多顆取得命名權。然而,為一顆小行星完成命名,往往需耗費數年時間。

證嚴法師於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讓國際看見臺灣,激勵更多人投身行善。

此次申請命名為「Cheng yen」(證嚴上人)的小行星,於2007年6月6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該小行星直徑約1公里,繞行太陽一圈3.63年(軌道週期),距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2.77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4.31億公里。

申請內容說明為:「證嚴法師1937年生,秉持慈悲喜捨、感恩尊重愛的理念,倡導眾生平等,創辦慈濟基金會,一個臺灣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致力於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和環境保護工作,啟發了無數人勇於行善助人,期許給人間一個友善的社會、乾淨的地球」。

此一申請說明,獲IAU小天體命名工作組(Working Group Small Bodies Nomenclature, WGSBN)審查通過,於2024年8月15日出版的第4卷第11期《小天體命名公告》(WGSBN Bulletin Volume 4,#11)正式發布。

證嚴法師感謝全球慈濟人的努力,認為這分勉勵禮物來自於大家的投入。

中央大學指出,卓越的天文研究成果充分展現了臺灣人以小搏大、努力不懈的精神。期許透過「Cheng yen」(證嚴上人)小行星的命名與頒贈,感恩慈濟「大我無私、大愛無痕」精神,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證嚴法師謙稱表示,自己何德何能可以接受這樣的榮耀。今天得到這麼大的勉勵禮物,都是全球慈濟人的投入。慈濟剛創辦時,是從日存五毛錢及花蓮訪貧關懷開始。五十多年後,如今每天面對國際間的事情,透過科技與全球慈濟人對話,了解慈濟人的慈善足跡。

證嚴法師以自己曾與太空人的對話,以及全球慈濟人關懷擁抱受災者的故事,闡述佛法的真空妙有。證嚴法師說:「很感恩大家共同感受到這分鼓勵,慈濟要更積極、邁向永續。」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