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純霞(花蓮)|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資料提供.顏婉婷
慈濟志工以愛與尊重生命的態度,持續關懷馬來西亞蘭卡威海域沉船事件。
8月27日,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劉旌坤(濟旌)執行長,帶領當地志工一行五十餘人回到靜思精舍尋根。在上人會客室,他們回眸來時路,分享溫馨故事。
其中,簡報標題為「寄託十一個來自天上的思念與期待」的長情故事,不禁讓與會者傾耳細聽。這是一則二十三年前發生在馬來西亞蘭卡威海域的沉船事件,慈濟志工一路以「愛與尊重生命」的態度,綿延相繫二十三年。
◎牽起與佛國子民的因緣
「兩張證件、一通電話,牽起了吉打慈濟志工與佛國尼泊爾子民的一段因緣。」志工莊菀佳,也是腎臟專科醫師的她,娓娓道來經過八千多個日月的故事起源,而且至今還沒結束......
劉秋安(右)接到葉梅花(左)的電話,牽起吉打慈濟志工與佛國尼泊爾子民的一段因緣。
2001年5月初,時任吉打聯絡處的負責人劉秋安(濟心)接到來自莪占必叻地區慈濟志工葉梅花的電話,告知雙溪鉛縣政府醫院有兩具停放了逾兩個月的大體無人認領;這兩具大體,也是沉船事件的罹難者。正因為這一通電話,啟動了慈濟志工不忍的悲心,隨即展開一系列的善舉。
由於大體身上帶著佛教徒證件,醫院當局徵詢當地華人社團意見,是否可以為他們處理身後事。為了深入了解這起事件,劉秋安與其他兩位志工專程到事發地點的蘭卡威警察局了解詳情。
蘭卡威海域沉船事件,起因遭遇狂風巨浪的襲擊而翻覆沉沒,導致十四人不幸罹難。
根據警察局的檔案資料,才知道原來這起船難事件,總共有十四人不幸罹難。這起發生在2001年3月6日凌晨的船難,係因一艘由兩位泰裔掌舵,從泰國南部出發的小漁船,滿載了24位分別來自巴基斯坦、緬甸和尼泊爾的客工,準備偷渡到馬來西亞境內。
途經蘭卡威附近的巴雅島海域時,突然遭遇狂風巨浪的襲擊而翻覆沉沒。其中十二人漂浮了逾十個小時後,幸運的被一艘經過的渡輪救起。而其他的十四人則下落不明,搜救隊經過四天的搜尋,最終發現他們都已罹難。
由於蘭卡威醫院停屍空間有限,11具遺體被分置在五間不同醫院。
十四位罹難者當中,三位是巴基斯坦籍回教徒,由醫院當局以回教儀式殮葬。另外十一位則是尼泊爾籍,因為其中有兩位隨身帶著佛教徒證件,因此被斷定為佛教徒。為了尊重他們的信仰,醫院當局暫時沒有處理,希望慈濟可以為他們處理後事。
「劉秋安師兄回顧從警察局出示的檔案照片中,見到十一具遺體大都已腐爛、浮腫,面貌殘缺不全時,仍禁不住淚下!」莊菀佳轉述道。
由於蘭卡威醫院的停屍空間有限,因此十一具遺體分別被置放在蘭卡威、玻璃市、日得拉、亞羅士打和雙溪鉛五間醫院。
◎志工親力親為,處理身後事
沉船事件受到各大報章報導,並引起公眾矚目。
馬來西亞分會志工決定為這群不幸罹難者辦理身後事。警方的准證在兩個星期後發下來,慈濟志工討論後,決定在五月二十四日為他們舉辦一場莊嚴的喪禮。
由於這起意外事件受到各大報章報導,並引起公眾矚目,加上遺體數量之多,志工也非常擔心處理過程中出現紕漏。「當時是吉打分會成立四年,這也是成立以來首次承擔如此艱巨的任務。」莊菀佳接著說:「感恩馬來西亞分會葉慈靖師姊、郭濟航師兄等資深志工的指導與鼓勵,大家將悲心化為勇氣,一起為尼泊爾客工以最虔誠、尊重心來為他們辦喪禮。」
在聲聲佛號祝福下,為蘭卡威醫院的四具大體入殮封棺。
志工提前一天(2001年5月23日)先安排停留在蘭卡威醫院的四具大體入殮。再由托運的漁船工人合力把棺柩從蘭卡威碼頭扛上漁船,由海路運至玻璃市港口碼頭,再運到馬來西亞亞羅士打縣的尼可羅塔南傳佛寺的治喪處。
這個治喪處,志工先前已洽借及布置完成。「當天天氣不佳,中途波浪洶湧,細雨紛飛,導致船隻延遲抵達。當漁船抵達玻璃市港口碼頭準備靠岸時,又剛好碰上退潮,船隻無法平穩靠岸。眼看天色已暗,托運工與志工合力把棺木架上梯架,我們奮力把四具棺木送上岸。」透過簡報中的照片及莊菀佳的述說,讓與會者一起回顧這段歷史,令人動容。
志工黃錦才(左三抬棺者)當時才新婚第三天,也不避忌諱來幫忙扛棺木。
隔天早上,志工分頭前往另外四間醫院辦理領取遺體手續,為他們入殮後,送往亞羅士打縣的尼可羅塔佛寺的治喪處。「志工黃錦才(濟全)當時才新婚第三天,也不避忌諱來幫忙扛棺木。」莊菀佳說。
十一位往生者的棺木陸續運抵,整齊地並列在治喪處。志工們在布置靈堂時的用心,感動了壽板店的工人,隨即自動加入幫忙。
米色布幔的靈堂前,十一副棺木整齊地排成一列。敬奉著西方三聖的香案上,擺放了鮮花、水果和福慧燈。佛號聲悠傳揚誦,靈堂顯得一片安詳莊嚴,志工們一心一念祈願亡者皆能靈安入息。
佛號聲悠傳揚誦,靈堂顯得一片安詳莊嚴,志工們虔誠祈願亡者靈安入息。
治喪當晚,除了百多位來自檳城、吉打和玻璃市的慈濟志工前來助念外,當地的各道場法師帶領了百位佛教信眾也前來誦經祝禱。
虔誠的佛號聲中,慈濟志工為十一位往生者扶靈,送他們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當棺木一個個送入火化爐的那一刻,大家心頭不禁惦念著他們遠方的家人,是否知道他們的親人已離開人間?或是依然還在遙盼著他們早日回家團聚?」
火化後,志工尊敬地跪著為亡靈撿拾骨灰入甕。「希望這一程的陪伴,能代替遠鄉他們的家人,遙寄思情。期許有朝一日,這些骨灰都能被家鄉親人接回,所以靈位一直沒有封閉。」莊菀佳轉述著志工們共同的心思。
◎祈願!圓滿最後一哩路
即使事件隨著時間逐漸被遺忘,但慈濟志工每年仍出現在武吉檳榔支提耶南佛寺骨灰塔。
事隔二十三年,骨灰依然等待親人來認領......
時間會沖淡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起事件早已消失在大家的記憶中......只有「藍天白雲」的身影,從故人到新面孔,每一年依舊會準時出現位在武吉檳榔地區的支提耶南佛寺骨灰塔。
「每一年的清明節,志工們都會以親人身分來到此地,拜祭祝禱亡者靈安。慈濟情一直都在,二十三年如一日。」莊菀佳悠悠地說。
已故志工謝寶蘭(前左)生前,每年都會親手製作糕點前往祭拜。
「當年,第一批主責祭奠的志工中,幾位雖已相繼往生,但每年的祭拜從不中斷,由其他志工繼續接力。已故志工謝寶蘭(慈玦)生前,每一年都會親手製作糕點帶往祭拜。如今故人雖已不在,新人仍接棒承擔。」雖然志工們與罹難者素昧平生,但只要慈濟在,情與愛一直都在。
今年的清明節,志工如常前往祭拜。志工們以虔誠的心,告訴他們:「在證嚴上人的呼籲下,星馬慈濟人已經來到了你們的故土,要幫當地貧困鄉親們翻轉人生。期許往後佛國子民不需再冒險,飄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討生活了!」
「期望有一天,慈濟人的行善地圖可以將你們的骨灰『返歸故里』。」這是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志工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