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純霞(花蓮)
印度裔的Surinder Kumar先生及Anita Sharma女士,在慈濟志工邱玉芬的陪同下,於8月6日來到靜思精舍,把握與上人短暫的會面時間,回顧約20年前與慈濟結下的好因緣。
◎從學術研究到實踐
Anita女士曾以《當代臺灣的女性與佛教》為研究主題參訪精舍,並對慈濟志業進行研究。(攝影/呂桂樹)
Anita Sharma女士是印度德里大學的退休教授;Surinder Kumar先生則是一位精通華語,從事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商士。多年前,Anita曾參訪精舍,並對慈濟志業進行研究,當時未能與上人見面。這次終於有機會面見上人,她以英文向上人說明曾來慈濟取經的經驗與目的,並在丈夫Kumar的翻譯下,談及一段歷史因緣。
Anita在擔任德里大學教授時,曾以《當代臺灣的女性與佛教》為研究主題,來到慈濟取經進行研究,這篇論文也曾在英國倫敦發表。她說:「我當時在發表時,強調慈濟是由比丘尼及大多數的女性會眾帶動起來,除了是宗教對社會的貢獻外,更是人間佛教的實踐。這項發表帶來不少的影響,現在在印度,已經有許多大學開設人間佛教的課程。」
晨光中的菩提大道,象徵著佛法在人間的智慧與慈悲。(攝影/周幸弘)
的確,佛法發源於印度,更應將「佛法在人間」傳揚開來。誠如上人教示:「佛教要講出價值。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人間苦難偏多,菩薩是覺有情。」
數十年來,全球各地的學者和專家,來到慈濟取經及進行研究者眾。這些專家、學者以其專業領域進行質性研究,包括觀察、訪談,並親自參與其中。
慈濟基金會秘書處的資料庫中,即保存著Anita的研究紀錄。她於2006年5月18日至25日,來到慈濟進行一周的研究。從Anita當年提出的研究目的中,可以看出她的用心。該篇論文的結論中指出,比丘尼在近幾十年來的佛教復興中發揮了主要作用。當代臺灣的比丘尼成功帶動日益增長的佛教徒和非佛教徒。
◎帶動全球的影響力
莫三比克索法拉省雅瑪郡慈善訪視,蔡岱霖師姊(左)關心小妹妹的健康。(攝影/蔡凱帆)
曾在隨師中,得聞上人提及莫三比克慈濟志工蔡岱霖。上人說:「以前,我問她:『妳怎麼嫁那麼遠?』;現在,我對她說:『還好,您嫁到那裡。還好,您有迪諾(蔡岱霖的先生)。』」
從臺灣遠嫁莫三比克的蔡岱霖,不因先生的財富享受榮華富貴,而坐視不管當地社會的貧困,反而更積極地在這母系社會的國度中,改善當地聚落的教育、生活等問題。
南非志工葛蕾蒂絲(Gladys,站立者),2011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分享南非推動婦女職訓班的成果,並以工作所得照顧當地將近五千名孤兒。(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1966年,慈濟由證嚴上人帶領三十位婦女開啟竹筒歲月,募愛募心,並從慈善陸續展開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等八大法印。在慈濟全球化的腳步中,蔡岱霖翻轉貧窮的傳奇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如印尼志工劉素美、阿根廷志工洪良岱等,她們正以其婦女的柔韌力量,在當地帶動慈善,發揮助人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