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畝福田

0觀看次
A- A+

耕作兩畝福田:一是有作福田;一是無作福田。有作福田,就是心中有所期待,為求福報才刻意供養。無作福田,是沒有特定對象,抱著盡本分的心,去供養佛菩薩、孝養父母、敬重師長,並且兼愛世間萬物。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普明寺巡禮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德慈師父帶領常住師父來到普明寺巡禮,好讓大家導覽時正確說出證嚴上人早期修行「小木屋」的位置。

普明寺大殿後方有棵老茄苳樹,這樹與普明寺的由來有著密切關係。可以說是先有茄苳樹才有普明寺──

一九二二年,因原住民抗日事件及霍亂疫情,當時在「北埔農場」擔任主任的日本人嘉村忠吾與友人,將家鄉日本的惠門山地藏尊,恭請到花蓮秀林鄉,並建木屋將地藏王菩薩供奉在茄苳樹下,讓這個地方因為信仰而得平安。後因台灣光復後,日本人紛紛返國,此處就無人管理,多年來因風吹雨淋,早已殘破不堪。

後來,有人夢到地藏菩薩托夢告知,期望有個遮風蔽雨的地方,經過循夢指示,找到佳民村這一尊地藏菩薩。一九六二年,許聰敏居士募款修建普明寺,安奉地藏菩薩,讓菩薩像不再受風吹日曬雨淋。當時,地藏菩薩是現出家相,和人膚色一樣;後經妝飾,才變成現在的樣子。

同年秋天,當時尚未圓頂的證嚴上人來到花蓮,與修道法師一起受邀為普明寺落成典禮誦一部經。上人一見普明寺就覺親切,正是他十五歲時為母病祈願,連續三天夢中煎藥的小廟。以此因緣,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上人與弟子借住在普明寺,並在此創立了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直到一九六九年,興建靜思精舍後搬離普明寺。

圖為德慈師父記憶中早期普明寺與小木屋位置。

(整理/釋德懋;攝影/黃錦益)

註:普明寺已在二○一二年十月十二日,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