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守住本分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七月吉祥月,慈濟各社區陸續舉辦祈福會為眾祈福,靜思精舍常住師父亦隨著社區行程,向外擴散至各社區,在祈福會送上他們最誠摯的祝福。結束後,他們返回精舍,卸下那一襲長衫,捲起衣袖,投入在各自執事,謹守自己的本分事上,時、日,如常!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中,對於「守住本分」,上人言:天地寬闊任我遨遊。我的心,可擴散出去關懷天下苦難眾生,也能收攝回來,守在自己的本分。我總是以感恩心應對人事,對於加諸於我的讚歎,我從不敢居功,亦不貪求虛幻之名,就只是認真地守在自己的本分上。

靜思精舍師父引領民眾虔誠禮佛,以歡喜心迎接「七月吉祥月」。(攝影/王翠雲)

靜思家風綿延,精舍常住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食衣用度到信念思惟,也從勞務中修行,多年來傳承克難精神。常住師父來自不同背景,雖然不少是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苦,體會到苦諦而出家,但也不少高學歷、當老闆、開工作室者或是老師,甚至跨海自他國而來,用心投入原本不擅長的執事。

縱然沒做過或不擅長,輪值執事,他們守住本分,言及:「因緣在哪裡,就在哪裡學習。」如同菜園裡,萬物共長,菜草齊生,這日拔完這裡,明日再拔那裡,而後日......「這裡的草,過幾天又會長出來了。」常住師面對拔不完的草,心境自然而輕鬆,不覺那是個沒完沒了的活。

靜思家風綿延,精舍常住眾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從日常到勞務中修行,傳承克難精神。(攝影/游錫璋)

「種菜是體力活,一雙手能做的有限,有時就重點式的做。」也就是,草不影響菜的生長,那就無妨。「我們是來修行,不是工作。每項執事都是修行的法門。」

精舍菜園,以無毒、有機栽種,對蟲鳥無害,唯辛苦種的菜會被蟲、鳥吃了。早前,精舍師父會在田裡做些趕鳥的裝置,唯上人曾言:「牠們能吃的才多少?」故而常住師父將菜園開放,任蟲兒、鳥兒盡情地吃。

萬物本一體,慈悲護生,分享給牠們吃或捉離放生。常住師父說:「不能傷害牠們,牠們要吃時,也會避開我們。」種菜很辛苦,要吃牠們剩下的,師父們的心境是:「我們可以吃多少,就吃多少。」

精舍菜園以無毒有機栽種,鳥兒覓食不打擾,共生共存,促進新苗生長。(攝影/鄭春金)

有位師父承擔菜園執事,他從接觸大自然中觀察眾生相。「烏頭翁會教育下一代怎麼吃東西。」那時,菜園的青花菜菜苗剛生長,烏頭翁喜歡吃它的嫩心。成群的烏頭翁中有隻成鳥,師父稱牠為「班長」,先來勘察菜園。

當群鳥吃著菜時,班長只在旁邊守著,「一隻晚來的幼鳥,直接飛過來要吃嫩心。那隻班長立即飛過去糾正牠,啾啾叫地把幼鳥帶往旁邊去吃別的......」

「中間那棵心是成長的主幹,如果被鳥吃掉,那棵菜就長不成了。」所幸這些蔬菜是有機栽種的,不噴灑農藥,也不防鳥兒覓食維生,牠們因此留下新苗讓其生長,彼此共生共存。「只要多一分用心、細心與耐心,不起分別就能妙觀察智。」在菜園裡,師父微觀眾生相,他有感眾生其實也在觀察著人類。

六祖惠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一,就是自性,就是自己。自己與眾生就是一體,利他就是利己,彼此息息相關。」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一,就是自性,就是自己。自己與眾生就是一體,利他就是利己,彼此息息相關。(攝影/游錫璋)

一日大熱天,師父才幫一棵菜施肥、澆水,隔天竟然死了。為一探究竟,他將根部的土挖開,發現成群的螞蟻在土壤裡做窩。

「植物靠著根鬚吸收水分,大熱天的,螞蟻住在裡面陰涼又安穩。」然而,螞蟻為了做窩,搬動了菜的根鬚,結果菜就往生了。日後,師父和志工在菜園拔草,其間看到一條「路」,很多螞蟻行走其上,「螞蟻造路還是彎曲的。」

緣於大熱天,師父擔心螞蟻在土裡破壞菜的生長,因而大力鬆土;鬆了土,螞蟻窩晒到太陽,興起搬家計畫。「牠們搬家是為了保護螞蟻卵,延續下一代。」

師父一邊拔草,一邊觀察螞蟻搬家的動線。從起點到終點,若走直線可省時省力,但牠們不惜拐個大彎,「怕螞蟻卵晒到太陽,牠們選擇能夠遮蔭的葉菜底下路線。」

透過觀察大自然,從生態現象中體悟智慧。(攝影/周幸弘)

上人帶著弟子借住在普明寺時,與弟子一起種花生,將種子埋入土裡後,上人每天去看、去觀察它的生長,發現了也明白了,種子落土後,須將土壓實,種子在夯土下破土而出,發揮如實堅韌的生命力。

「萬物的道理,是大自然教會我們的。」常住師父說。這不免使我想到,二乘中的「緣覺」乘,是為觀察大自然現象、觀察生眾相而體悟者,大自然,真的能教會我們不少道理。

這也使我想到,牛頓發現地心引力,往後有科學家帶著羨慕又懊惱的心態說:「牛頓真是太幸運了,地心引力竟然就被他發現了。」言語中,我們可以明白,他們都用「發現」,而不是「發明」或「創作」,也就是地心引力本就存在,只是沒被發現而已,直到牛頓的出現。這也證明大自然、萬物的道理,那分真理,我們人類的真如本性本就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理解。

節氣承載著古時農人的智慧,農作依節氣進行,遵循自然,井然有序。(攝影/周幸弘)

種著菜,不免想到了煮菜。一位常住師父說:「燙菜,透過觸摸來決定煮的時間。」他在大寮初學煮菜時,資深師父教他此法,只因菜有的較老、有的較嫩,所以用觸摸這方法,來決定川燙的時間。這使我也眼睛一亮,原來觸摸也是一種「法」。

行走菜園期間,一位師父摘著醜豆,說:「醜豆可以再長胖一點。別看它們胖胖的,但是不會老哦!」萬物之體、相、用,醜豆因外相而名為「醜」豆,但其性不老(纖維),口感清嫩。

「醜豆是春夏季節的蔬菜,太熱不行。」在菜園裡,師父會說哪些菜是什麼季節,哪些季節要種什麼菜。節氣,是古時農人的經驗與智慧,農作依節氣而做、而息,自然而有序。

然而,腳下的高麗菜,這田裡常見的蔬菜,在氣候異常、不調下,生長狀態不太好。「這年,不太下雨,然後下個雨又出大太陽......」不下雨,供水不足;下大雨,又造成積水,菜就爛掉了!「因為一直下雨,種的菜,也曾全軍覆沒。」

搶收的菜需精心堆疊,這是對體力與智慧的雙重考驗。(攝影/阮義忠)

氣候不調,會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剎時引發我的注意力。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也知道臭氧層被破壞,也知道氣溫一年比一年炎熱,人類生存空間愈來愈辛苦。從那些遠大的知識和認知,回歸到腳下的菜園裡,我仍然被觸動著,即使菜種依季節而種,但氣候的變遷,添加了更多天候的考驗。

回過頭來,師父說,摘菜要查天氣預報,颱風前要搶收,下雨天也不容易存放。而搶收後的菜,他們是為女眾,要把採收的菜,疊疊疊,疊好,堪為體力與智慧的運用。

也曾經,在初學種菜時,資深師父叫他中午要去澆菜。忙了一個上午的師父心想:「我已經這麼累了,大熱天用完午齋,還要去澆水?」然而資深師父所言、所行一定有其道理,年輕師父聽話的在中午時澆水。日後發現,「菜真的長得很漂亮。」原來那菜性,就是要在大熱天時澆水。

師父彎腰耕作,汗水與雨水交織,展現「若不把色身看得太重,會較輕安自在」的淡然心境。(攝影/黃筱哲)

種菜很苦,苦在暑熱煎逼,冬冷寒凍,一位常住師父說:「若不把色身看得太重,會較輕安自在。」他也明言:「苦的感受,跟心境有關。如果甘願做,身體雖然會累,但精神不會累垮。」

這使我想起,上人晨語開示《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中提到「忍」:菩薩要行忍,忍有「生忍」、「法忍」。「生忍,有情瞋罵、捶打等之凌辱;法忍,不惑為忍」。生忍有二:一於人之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二於人之瞋罵捶打加害,能忍而不生瞋恨。

法忍亦有二:一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二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凡事,要能安然忍受,不起心動念,才是真修行。

我想到「六度萬行」。六波羅密的忍辱波羅密最是考驗。因為「布施」、「持戒」是自發、可控的,而「忍辱」是外在強加而來的,不想要都不行。我也終於明白,忍辱之後為何要「精進」,因為精進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法,幫助我們有力量跨越忍辱的境界,不然就會一直苦。

蔬菜從播下種子、灌溉到生長,歡喜之心由然而生。(攝影/張元聰)

面對本分事,常住師父說:「執事就佛教而言,這都是佛事;就世俗而言,執事中充滿酸甜苦辣,藉由人跟人之間的磨合,產生無量的智慧,很開心。」

蔬菜從播下種子、灌溉,看到它的生長,歡喜之心由然而生。師父有感萬法唯心造,每天都很法喜,就身在菩薩的境界。正如種絲瓜的師父說,「每一株絲瓜不論長得如何,總是朝著陽光生長。如此的生命力,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也應時時向陽,時時保持正能量?」

一日,某道場的在家居士來參訪,看到廣闊的菜園,問了菜園執事師父說:「您們這麼大的菜園,要多少人才能耕種?要是我們沒辦法。」對此,常住師父説:「其實是法門的不同,上人說的信、解、行、證,在如實做中,獲得了解和證悟,那個『證』,才會足夠深刻。任何的「執事」,只要我們是以菩薩信解行證的信念去做,很多的道理,都會回歸到自身的。」

開悟源於吃苦的道路,而非僅在蒲團上靜坐。(攝影/劉森雲)

「人的愚癡和無明,是苦到不能再苦,苦到不能接受時,才會想去改變。」說到種菜的苦,再到人生的吃苦,一位常住師父這樣說。這使我想起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話,「開悟,不是在蒲團上,而是在吃苦的路上。」

上人曾言:「靜思精舍的僧眾,都是真心出家,不是為逃避責任或外面的辛苦,不是把這裡當避風港,是真正的為眾生鋪路。」而上人也在「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開示: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精舍裡的修行者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各項生產等各項工作,不只是自力「耕」生,更要為此大家庭而營生,也為四大志業而營生,這就是靜思道場的生態,目標在行入慈濟人間路,引領人群返迷為覺,化私愛為大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