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早期的精舍,見證了無數慈悲與智慧的故事,啟迪著前來修行和訪問的人們。(攝影/李富生)
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是靜思家風。早期的精舍,常常不知下一餐在哪裡,但悲增上的上人總是以苦難人為先、以貧病者為重,只要哪裡有需要,便往哪裡去。
蠢動含靈也是上人救度的對象。早期精舍有一隻白貓,常年看顧精舍所收成的稻米。牠很慈悲,見到老鼠不會追趕,只是作聲用爪子嚇唬牠們。當白貓生病了,上人不論有沒有錢,先送醫救牠一命;白貓往生了,上人以「一禮款待」,為牠助念,又訂了一個棺木,並送上山頭。
眾生萬物皆有靈性,擇善而居。(攝影/吳明土)
三十多年前(註),慈濟榮董聯誼會成立初期,有一群榮董回花蓮尋根,上人見到大家的手臂被黑金鋼叮得紅腫,心生不捨,同時也叮嚀大家:「蚊子是咱們家的,要幫忙養,要嘎阮惜,嘸倘嗄阮打哦!」
當時穎媽媽(林阿蝦)湊巧「聽」到上人溫柔的「悲心」,便印入她的心版:「上人對貓、蚊子如此慈悲、疼惜,更何況對人。」所以她當下發願:「接引苦難人,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如今她有三百多位慈誠、委員,會員一生無量。
「聽」到上人溫柔的「悲心」,林阿蝦發願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攝影/陳玉萍)
◎傳承慈悲
靜思精舍就是慈悲的道場。在日常生活中,師父的小動作,都見慈悲人文典範。「大師兄」德慈師父人如其名,非常慈悲,是人人學習的對象。有一次,和慈師父回寮房途中,他看見一盆梅花的枝椏突出桌外,說「這樣不小心會刺傷」,隨即將梅花盆栽轉了個方向。
猶記得,剛到精舍修行時,經常到菜園整理菜股、摘菜或是拔草等,途中碰到蝸牛或小動物,慈悲的資深師父則是蹲了下來:「小東西,把你請到旁邊,才不會被踩到。」師父還輕聲細語地為小東西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資深師父輕柔地移動蝸牛或小動物,並為其三皈依的情景,展現對生命的尊重和慈悲。(攝影/釋德宸)
粉間,是精舍製造五穀粉等相關產品的地方。粉間的研磨區和落粉區經常產生靜電,一天晗師父對一位人高馬大的同仁說:「落粉,我來就好了!」晗師父忍受被電,處處為人著想。
慈悲一脈相承,在精舍中,慈悲的心念、慈悲的身影處處可見。
2021年6月14日,靜思精舍新型冠狀病毒物資打包作業,常住師父及同仁打包淨斯豆漿粉,送往各疫苗注射站。德晗師父(左)與同仁核對數量。(圖片來源/劉家芸提供)
(成稿於2017/03/10)
註:榮譽董事們於1987年1月21日,在花蓮靜思精舍成立榮董聯誼會,並舉行首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