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素養
2024年4月21日,臺中慈濟志工在臺中市政大樓府前廣場舉辦「大愛共善 救拔苦難」——0403花蓮地震募心募愛活動;中區團隊也把握在6月22日,與上人的溫馨座談,分享活動中許多溫馨的故事。
愛心市集帶動善的效應,更見證善的共振,帶給社會最正面的影響力,啟發人人都能做花蓮鄉親最有力的靠山。(攝影/廖偉辰)
◎新生志工起步 擔起重責
「什麼是值星?」宋克家是慈濟新人,正處於摸索階段,但他承擔的勇氣與直心,讓資深的蔡明模與謝金鳳非常讚許,帶著他邊做邊見習。
短短二週的時間,宋克家跟著資深志工一起籌備和討論,才了解到背後付出的時間及精力有多麼巨大。他與團隊在炙熱的太陽下搭帳篷、做電工、搬運物資等場布工作,更明白了上人希望人人合和互協的意義。
宋克家(右一)與慈濟志工在松竹里里長簡禎緯(右三)的陪同下,前往市場推廣愛心竹筒商店。(圖片來源/楊凱茹提供)
過去,宋克家從不觀看慈濟大愛臺的節目,總覺得那是佛教電視臺。2022年,他受證成為慈濟志工,參與了人文真善美文字、助念、訪貧等各項勤務,逐漸了解慈濟救拔苦難的信願行,讓他心悅誠服地投入志工行列。
今年,他更擔起社區的隊長,帶領大家勤耕福田。憑著一股「做中學」的精神,他感恩慈濟道場中,有彼此互為成就的團隊,相信只要認真參與各項勤務,用心付出,總會把事情圓滿。
167位青年志工輪流上線,協助搬運物資、銷售、電子支付等,讓市集順利運作。(攝影/廖偉辰)
激起善的漣漪,現場還有一百六十七位青年志工的行動力,不僅見證了善的共振,也帶給社會最正面的影響力。謝金鳳表示,透過志工邀約,很多企業單位都是業界同好相邀,當天共有一百四十四個攤位,比去年多了三十二攤,這是難得的盛況,攤位後部甚至已經排到鄰近的臺灣大道,企業家的愛心湧進,實在令人感動。
宋克家與太太楊凱茹共同經營的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也號召了八家客戶,一起設立三個攤位參與共善。楊凱茹起初不敢透露自己慈濟人的身分,直到朋友許志帆先生主動提供一百五十瓶手工餅乾義賣後,她才敢邀約廠商共襄善舉。出乎意料的是,八家廠商都非常樂意捐出自家的產品募集善款。這讓楊凱茹意外了解到,凡事不要設想太多,「只要對的事,做就對了。」
宋克家與楊凱茹共同經營的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號召了八家客戶一起設立三個攤位參與共善。(攝影/宋克家)
◎慈警會合力 做中體悟佛法
當天,慈警會也認領了兩個攤位,致力於慈警關懷的志工謝美珠歡喜萬分。她認為,除了可以號召慈警會志工共善做好事,也加深慈警會的凝聚力。
經過討論,大家決定製作古早味的芋圓及地瓜圓。江錦霞是港區慈警合心,港區包含清水、大甲、梧棲、沙鹿及龍井的慈警團隊,一起在沙鹿聯絡處製作了二百多斤的芋圓及地瓜圓。
為了愛心市集募心募愛,大中區慈警會製作古早味芋圓及地瓜圓;過程中,謝美珠(右四)體悟到佛法的美妙。(圖片來源/謝美珠提供)
在這過程中,謝美珠領悟到上人平常對弟子的開示,觀機逗教、對應根機的重要性,與這次製作芋圓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芋頭的盛產期在七月,因為不「對時」,芋頭怎麼煮都煮不爛。大家只好將芋頭撈出放在鐵盤中剁碎,再放入機器中與地瓜粉均勻攪拌,最終才成為好吃的芋圓。
謝美珠體悟到,上人常說修行一定要走入人群,六度萬行行菩薩道,不能獨善其身做個自了漢。如同芋頭必須和地瓜粉合而為一,才能變成美味的芋圓,否則芋頭還是芋頭,地瓜粉還是地瓜粉,無法發揮更大的良能。
◎愛有傳的慈濟家庭
市集攤位上,慈警志工吳麗珠捐出珍藏多年的鐵壺,也有人將家裡的壓箱寶聚寶盆拿來義賣。
賴添丁(左二)發願盡心、用心持續接引更多人來做好事。一日慈濟人,終身慈濟人,永不退轉。(圖片來源/謝美珠提供)
琳瑯滿目的電器,是由經營電器用品的賴添丁所奉獻,兒子及媳婦一同投入,是三代的慈濟家庭。賴添丁憶起女兒參加慈青營隊三天回來時,一進門就請爸爸媽媽坐下,跪下道感恩,因為能到花蓮參加營隊,得到了許多上人的法,讓她很感恩。
傳法一代接一代,賴添丁的身教影響深遠,連外孫女也是新泰區的書軒小志工。賴添丁擔任潭子慈警關懷已有十九年,他發願盡心、用心持續接引更多人來做好事。一日慈濟人,終身慈濟人,永不退轉。
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左前一)帶領醫護人員,同步走入愛心商店,向社會大眾募一份愛心。(攝影/楊凱誠)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愛心市集帶動的漣漪,不斷擴散。上人有感而發地說:「走入社區關懷人群,(0403地震)花蓮也真正感覺到有慈濟人真好,這也給師父很感恩。幾十年來,花蓮人還是沒感覺慈濟很好,好多人都說:『不救臺灣,都只是救國外,臺灣人這麼說,花蓮人也這麼說。』我都會說:『救人是福,不要發願被人救。』所以我們平安才能救人,天下災難難免,但是離我們遠遠的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