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女孩發大心

0觀看次
A- A+

文.林淑懷

目前就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一年級的郭芳辰,自小生長在慈濟家庭。她的阿公、爸爸和媽媽都是受證的委員與慈誠,她從小便經常跟隨家人參與各種慈濟活動。儘管身處這樣的環境,她卻一直沒有認真投入其中。

◎阿公離世 給予生命新啟示

阿公的離世,讓郭芳辰(左)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珍貴,不再以叛逆的態度來面對。(圖片來源/郭芳辰提供)

進入大學那一年,郭芳辰的阿公突然過世,這對她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震撼。「阿公曾經告訴我,要多多參與慈濟活動,但那時年紀小,總是把這些話當作耳邊風。突然間,阿公不在了,我才明白時間會悄悄流逝。」郭芳辰回憶道。

阿公的離世,讓她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珍貴,不再以叛逆的態度來面對。「我還年輕,有的是時間」的心態,曾讓郭芳辰疏忽了生命的無常。痛定思痛後,她毅然決定加入慈青社,並積極參與各項慈濟活動。

剛加入慈青社時,郭芳辰對於社團活動的內容還不甚了解。然而,有一次她看到海外慈青夥伴回花蓮,分享他們在海外賑災的心路歷程,讓她深受感動。「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作為慈青不僅是在幫助他人,更是為世界貢獻一分心力。」這段經歷,為她注入了改變自己的動力。

郭芳辰(右)參加環保分類後,從中感受到環保工作的迫切與傳承。(攝影/張秋菊)

暨南國際大學慈青社經過重組,從最初的三人增加至如今的七人;郭芳辰發願將持續邀請更多年輕人加入,共同為社會做出貢獻。

有一次,慈青社前往環保站參與資源分類。那天正值冬季,口罩也無法遮擋回收物散發的異味,這對郭芳辰來說是一堂震撼教育。「以前到環保站看到的環境,都是經過志工整理,這一次不同。」她從中感受到環保工作的迫切性和傳承的必要性。

在環保站,郭芳辰看到多數環保志工年齡大約落在七十歲左右,有些甚至更年長,她不禁自問:「為什麼沒有更多年輕人來接棒?」

◎立誓精進 化叛逆為行動

郭芳辰(中)透過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導覽,傳達自然與人工碳匯對環境造成不同的傷害。(攝影/蔡鳳寶)

2024年,郭芳辰有機會參加慈青人文教育交流營,並計畫於八月前往馬來西亞的無國籍村,她希望將環保觀念帶給當地的年輕人。「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世界上有許多苦難,生長在無國籍村的是我們平常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這次活動讓她有機會見苦知福,並激發更多的動力將環保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今年浴佛節,郭芳辰對著宇宙大覺者立下誓言:「我要參加更多慈青活動,把整袋綁小辮子的橡皮筋用完,為更多人付出,盡自己綿薄之力。」

郭芳辰終於明白「多多做慈濟事」的真正用意,希望自己能多為社會、為他人付出。(攝影/黃南暘)

回想起阿公曾經說的話,郭芳辰終於明白,阿公當初要她「多多做慈濟事」的真正用意,是希望她能多為社會、為他人付出。因此,郭芳辰向上人發願:「未來我要招募更多年輕人加入慈青,一起力行環保,為社會貢獻一分力量。」

「我不會再叛逆了。」郭芳辰承諾道。

「記得要精進,今天說的話不要忘記喔!我們都會記得妳說的話。」上人叮囑郭芳辰要銘記於心,不忘自己的諾言。期望她將叛逆轉化為精進,不僅要堅持自己的目標,更要為社會帶來實際的影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