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滋味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諦|整理.編輯組

我們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修行這條路上,唯有自己走過,堪忍一切諸難忍,才能如實面對自己的心地風光。

精舍各處的垃圾集中放置在後山門的「小白屋」,每週二、四垃圾車來時,將其搬出來並投入垃圾車中。(圖片來源/擷取自諦師父簡報)

靜思精舍有一位和我年齡相仿,差不多同期出家的師父。這位師父的家境非常富裕,父母送他到日本知名大學學習音樂,學成歸國後成為一名鋼琴家教,假日時去聽聽音樂會,過著非常優雅的生活。

然而,他因為想追隨上人修行,決定回到靜思精舍。儘管有這樣的背景,他仍需和其他人一樣參與出坡,其中一項是倒垃圾。由於精舍各處的垃圾,會被集中放置在後山門的「小白屋」,每週二、四垃圾車來時,出坡的師父要負責將小白屋內的垃圾搬出來並投入垃圾車中。

靜思精舍出坡,常住師父與志工一同拔除田間雜草。(攝影/陳春來)

這位師父於近住女時期首次參與這項工作時,感到非常驚恐,因為他的雙手平時用來彈鋼琴,現在卻要搬著又重又髒的垃圾,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細菌,於是請求出坡班長,讓他請假半小時去沐浴。班長聽後感到困惑,問他接下來的工作是什麼?他回答:「要去拔草啊!」班長便說:「拔草不是一樣會弄髒嗎?你為什麼要去沐浴?趕快去拔草。」

多年後,這位師父回想起當時,已能笑談此事。他現在對所有的執事都非常熟練,無論是倒垃圾、下田或其他工作,都能輕鬆應對。而他的這段歷程,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我們同樣是在「克己」的過程中,他的堅持和修行之心更加令人敬佩。

常住二眾將修剪過的抹草、艾草葉舖在紗網上,放在陽光下曬乾散去水分。(攝影/周幸弘)

我認為「克勤」,並不是做自己喜歡和熟練的工作,而是堅持學習和完成不喜歡且不熟悉的工作。

我的家境普通,父母親總是要求我專心讀書,因此家務都是由母親來承擔。

在精舍,經常需要做清掃工作,尤其是在夏天,我們要清理屋頂上的水塔;裡頭除了空氣稀薄外,還要下到裡面,將它清刷乾淨,全身弄得濕答答。冬天的歲末年終,更是每個地方都要大掃除──今天打掃大寮、明天打掃大寮三樓的志工寮房、後天掃淨房......心裡就覺得怎麼每天都在大掃除?對以前不習慣做家務的我來說是一大挑戰

(左圖)常住師父刷洗水塔內發霉的天花板;(右圖)常住師父不顧骯髒,進入水溝清掃淤泥。(攝影/由左而右:釋德怡、蔡淑婉)

剛開始對打掃工作不熟悉,也覺得很辛苦,心裡常自問:「以前的人說,不愛讀書,現在才要做粗活。但是我有讀書,為什麼一樣要做?」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習慣並且能自然熟練地完成這些工作。回顧這段經歷,我深感慚愧,但也很感恩曾經走過的那一段路,才能夠發自內心,深刻體驗到「修行的滋味」。

最近在自我盤點時,我提醒自己:「不要太看重自己,也不要太看輕自己。」每件事都應以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藉事鍛練自己的心志。重要的是,我是否用修行的心去做每一件事,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慢慢有所領悟。如果我們以修行的心去做每一件事,就能真正體會修行的滋味。

(整理自20240608志工早會分享)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