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對境不生心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晨語開示,上人講述《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不論人家對常不輕菩薩如何謾罵、侮辱,甚至用棒棍、石頭丟他,他都不會在意;這種心態,已經忍而無忍,忍到並不覺得在忍了。上人苦口婆心地叮嚀大家:「什麼叫做忍?忍在人群中嗎?應該忍在自己,要時時自忍,才能忍他。」

做人間事,要訓練自己「對境不生心」;無論對外境有何感受,都要保持著這念心清淨無染。(攝影/游濬紘)

要如何訓練到「喜來不樂,惡來不驚,對境不生心」呢?「不生心」,上人強調,一定要從最初的功夫開始──忍。要忍的,不是環境改變,是我們的心態變了;還要「加之能忍而無忍」,就是對境還要再忍,忍到環境沒有改變,而我們的心還是如如不動。

「本來就沒有什麼事,這有什麼可忍的啊!就是平常心!」上人說,修行如常,面對各種境界就要如此,「對境不生心」就是修行的真功夫,「這麼惡劣的環境,對我來說沒有什麼。」

「境來要認真處理,不要留著污染行跡在心。」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晨語,上人再次強調:「就像我們走路,走了前腳,就放後腳,再跨步向前走,這才是真精進。」上人希望我們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對境不生心,視人人為未來佛,入人群中結好緣,度化眾生。

壓不倒的生命韌力

生長於石塊上的九芎樹,歷經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搖。(攝影/白崑廷)

靜思精舍有一棵九芎樹,歷經風吹雨打,四十多年來屹立不搖。除了樹皮會成片剝落、樹幹光滑的特點之外,它天天與一顆石頭相依相存,超越石頭帶給它的壓力,努力向上生長,用力活下去。

我想到上人曾說:「可以被壓力壓到,但不要讓壓力壓倒。」花蓮慈濟醫院動土時,上人咬牙含淚的畫面,是多麼辛酸;但上人的信心、毅力、勇力,克服重重難關,如今「醫療普遍化」的八家慈濟醫院,救助多少人重生。壓力可以不是障礙,而是成長的助力。

精舍還有一棵雀榕,展現生命韌力。「這麼惡劣的環境,對我來說沒有什麼」,這句話彷彿也成了雀榕的座右銘。

雀榕不但不畏懼壓在身上的巨石,反而展現出生命的韌力。(攝影/黃筱哲)

有一天,雀榕的生命中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顆巨石,重重壓在它身上,幾乎要了雀榕的命。但它宛如轉念般轉化了苦難,讓生命出現轉機。它用樹根牢牢地抓緊大地,深深地往下扎根、延展;以樹根緊緊地抱住整顆巨石,與石頭合而為一,成為生命共同體。愈愛這顆石頭,愈能體會,原來苦難就是逆增上緣,原來巨石就是雀榕自己。

苦難,有時候是一種障礙、煩惱,但雀榕卻視石頭為自己的一部分,更將苦難當作它活命的營養素,所以它能超越苦難,將苦難化為生命的資糧。

不論是九芎樹、雀榕,遇到逆境時,都有永不氣餒的精神,更何況我們人類,豈能沒有這分愈挫愈勇的精神與毅力?面對無法改變的逆境,要想辦法去適應,趕快轉念,善解、包容,讓這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煩惱成為強化生命的元素。石頭、沙子就像人的煩惱,煩惱中蘊涵著奧妙的道理,將煩惱中的道理化為增長慧命的心法,這樣就能淡化煩惱、超越煩惱,化煩惱為菩提。

人有二十難,第十「觸事無心難」。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起心動念;這時候,就會想到一同生活在精舍的九芎樹與雀榕,它們是生命的勇者,自己也應該學習其精神,不僅要對境不生心,還要將境中的污染、雜念、垢穢化為清淨無染的心地風光,在人群中結好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