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勞動 心精進~港區志工的農禪修行生活

0觀看次
A- A+

圖文.鍾碧香

臺中港區志工於2024年5月24日至28日,回到靜思精舍體驗農禪修行生活。

自2013年起,臺中港區的慈濟志工,每年都有五梯次,數十位志工回到靜思精舍參與短期精進。或協助耕耘整地、播種種植,或歡喜收割,體驗精舍師父日常生活的辛勞。

2024年5月24日,港區30位志工在領隊蔡瓊英師姊的帶領下,回到靜思精舍開始為期五天的農禪修行生活。每天凌晨3點50分起床做早課,8點到田裡耕耘整地,種植多種蔬菜,包括芋頭、地瓜、地瓜葉、玉米、紅莧菜等。

家中務農的李正禮(左二),對於耕耘機非常熟悉。

從小家中務農的李正禮,年長後也以種植蔬菜維生,對於耕耘機非常熟悉。這次由他和其他四位師兄負責操作機器,或用鋤頭整地打菜圃。由於花蓮連續幾天下雨,土地變得溼黏,耕耘機操作困難,必須用上比平常更大的力氣才能轉動。然而,慈誠精神克服萬難,沒有做不到的事。看到原本溼黏的土地,在大家的努力下變成一畦畦漂亮的菜圃。

八十歲的陳德和雖然年長,拿起鋤頭卻不輸年輕人,他將農地整理得方正筆直,讓人看了心生歡喜。陳德和喜歡當醫療志工,但總是睡不好;雖然農作需要耗費體力,晚上卻睡得非常香甜,這是他此次精進最大的收穫。

 連續幾天下雨,土地變得溼黏,但在大家的努力下變成一畦畦漂亮的菜圃。

靜思精舍的回收做得非常徹底。「請把粽葉和粽繩分開,丟在可回收和一般垃圾區。」大寮午餐後,歐來發站在垃圾分類區,貼心地提醒每一位用完餐的人。因為他稍早在廚餘處理區下工,了解粽葉可以回收,但粽繩容易卡住機器,導致廚餘處理機無法運作。然而,幾乎所有人都是將粽葉和粽繩綁在一起丟棄,倘若沒有宣導,就無法做到最徹底的回收。他希望經由宣導,讓大家都能了解這一點。

 港區短期精進的基本成員,十多年來,凡有短期精進,必定有她們的身影。

劉桂芬、蔡雅琪、陳麗、許思景、林秀美五位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卻是港區短期精進的基本成員。十多年來,凡有短期精進,必定有她們的身影。

一年有一百多天在精舍做志工的劉桂芬,最喜歡的是打掃淨房。她說,打掃淨房是與所有使用者結好緣的最佳機會。

2023年,陳麗耳中長了疱疹,讓她痛不欲生。這段經歷,也讓她體會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做最有意義的事。而蔡雅琪最大的願望,則是希望能夠接引自己的先生同行菩薩道。

實際參與農作,體會到常住師父的「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做。」

八十歲的廖芳美,從早期的臺中兒童精進班開始,回到精舍都是拿著麥克風分享或承擔隊輔的角色。此次是她第一次真正穿上雨鞋走進田裡,親自參與種植芋頭、地瓜葉和施肥,體會到常住師父的「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做。」也更深刻了解農夫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耕」生,種植蔬菜農作,作為精舍餐食之所需。而港區志工親身去做,才能深刻體會到克勤克儉的靜思家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