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身行典範在人間──憶德慈師父(中)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慈悲如名

受傷的小鳥被關進籠子裡,慈悲的德慈師父路過:「要乖乖趕快好起來哦!」(攝影/簡淑絲)

靜思精舍就是慈悲的道場。日常生活中,師父們的小動作,都展現出慈悲人文的典範。「大師兄」德慈師父人如其名,非常慈悲,是人人學習的對象。

有一次,慈師父與我一起回寮房的途中,注意到一盆梅花的枝椏突出桌外。他說:「如果不小心,人很容易被刺傷。」隨即將盆栽轉向。另一次,我們走在文化走廊上,他發現有張海報的一角脫落,非常心疼地說:「要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就像愛自己一樣。」

慈師父的慈悲、惜福愛物、愛護常住的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輕輕的一句話和身行典範,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也讓我在修行路上受用無窮。

2018年慈濟教育功能團隊合心共識營導覽來到陶藝坊,由德慈師父引導介紹。(攝影/吳碧華)

惜福愛物,慈師父是如此慈悲,更何況是人。曾是更生人的陶藝坊同仁吳師兄,眼中泛淚說道:「慈師父對所有人都是平等心,不會因為我曾入囹圄而有差別待遇。」對於更生人有心改過,慈師父都來者不拒,也非常疼惜他們。慈濟志工陳貴珠表示:「對於更生人,尚未成為正式同仁之前,慈師父常常私底下幫助他們。」

我曾住在慈師父隔壁的寮房六年多,偶爾幫他做一些生活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他都心存感激。慈師父總說:「真的很不好意思,老是請你幫忙。」而我則以歡喜心回應:「感恩慈師父給我機會,這是我的福報。」對於慈師父「受人滴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的心懷,陳貴珠也深有同感:「只要受到一點點幫忙,慈師父一定會想盡辦法回報人家。」

2013年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德慈師父殷殷勉勵慈青應當用心去體會慈濟教導大家的法,去體會做人的道理,創造人生的價值。(攝影/李士仲)

二〇二〇年底,陶藝坊的尾牙宴因慈師父住院開刀而取消,這件事一直記掛在他老人家心中。直到他出院回到精舍,體力稍微恢復,便立刻補辦尾牙。陳貴珠說:「慈師父反覆一直交代,要將某某人、某某人都叫來,因為他們平常少有這種聚會。」即使在病中,慈師父心心念念,想到的還是需要幫助以及曾經幫助過他的人。這念處處為人著想的心,讓所有常住師父、同仁與志工非常感動,也更加感到不捨。

與慈師父同住的德穎師父說:「慈師父的個性、為人與他的法號是一致的。」如果有人需要任何幫忙,慈師父總是二話不說,使命必達。這種精神令穎師父非常感動,「他就像精舍的『沒問題師父』。」

慈師父的孝心更令穎師父動容。「他不忍上人說太多話傷神,總是勇於承擔分享。」儘管緊張依然,近九十高齡的慈師父仍如常承擔。

「還是要拚拚看。」慈師父年事已高,為何還要忍受著艱辛的治療?因為他深知,「若比上人先走,真的很不孝。」這念至誠之孝,令人震撼泫然。

◎上人教誡謹記在心

上人期勉第一代弟子,要靠自己的勞力,靠雙手自力耕生,磨練自己不怕勞苦,將來才能進一步「為眾生」付出。(攝影/黃錦益)

精舍師父與靜原老師團隊在討論「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綱要」時,一直無法確定上人何時提出「做事要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這則法脈。然而,在一次逐條綱要討論中,慈師父毫不猶豫地說:「就在一九六四年。」雖然事隔久遠,慈師父對上人的教誡仍記憶猶新、謹記在心。

「上人受戒回來的隔年,就教誡幾位弟子:『我們人窮,但志不能窮。一個人能吃多少呢?我們不需要接受供養。』」一九六四年九月,上人立下修行清規──自力耕生,期勉我們等三位弟子,「要有『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心、獅子的勇猛心』。既發心修行,就要當一位有志氣的修行人,要守住本分,在崗位上付出,精進『為佛教』。你們是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我們什麼都沒有,要靠自己的勞力,靠雙手自力耕生,磨練自己不怕勞苦,將來才能進一步『為眾生』付出。」

靜思精舍常住生活,德慈師父(右)、德昀師父(左)合力將烘炒好的豆子倒入大鐵盆內。(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上人告誡弟子要有決心,「即使沒有錢、沒有油、沒有米、沒有東西吃,日子過得再苦,都不能回俗家拿錢。人家不能吃的苦,我們要能吃;人家不能忍的,我們要能忍。」上人期許大家要忍人所不能忍,「有本事,一天吃三餐;沒本事,一天吃一餐。」

慈師父娓娓道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也是在大家一點一滴付出的過程中建立而來,從克難、窮困的年代直至今日,從未動搖。

「慈師父真的是刻苦耐勞,只要聽到有什麼可改善精舍生活的,他一定想辦法去做。」曾與慈師父共同度過艱苦歲月的二師兄德昭師父說:「只要對精舍經濟有幫助,不管有多困難,他都會試著做做看。」因此,在那克難艱辛的年代,精舍做過二十一種手工生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