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念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隊伍同步前進,同步轉彎,感受鳥語蟲鳴,和風徐徐,享受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攝影/廖佳婷)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的周年慶;期間的朝山,是靜思精舍的大事。上人今年三月十九日與馬來西亞慈濟人座談,即表示:「從過年到現在,天天都有菩薩紛紛回來心靈故鄉,我很開心、很歡喜、很感恩。」
慈悲的上人記掛著資深慈濟人漸漸年邁,體力不如以往,又考量跪拜時的碰觸傳染。常住師父於是規畫一條沿著菜園的「經行」動線,讓無法跪拜的菩薩也能滿願。另外在朝山步道,也就是菩提大道,從九十六米處以經行替代朝山,到了四十七米處,才以三步一拜朝向小靜思,邁向自性靈山。
常住師父帶領朝山隊伍緩緩齊步經行,人人雙手合十,一步一虔誠,一步一祈願。(攝影/徐政裕)
今年更將跪拜改成全程經行,大眾會感到失望嗎?承擔活動組的德渙師父說,有些人認為,經行少了跪拜的壓力,專注於觀照心念起伏;更有人體會,經行打破了儀式的障礙,融合了不同的種族、宗教,是為天下一家。
而引領大眾經行的師父們也覺得法喜充滿。德松師父表示,在朝山步道同一排的六個人是一體的,同步前進,同步轉彎至大殿前,與從前山門叉路口帶隊進入林蔭大道的師父們會合,兩隊很自然地匯成一直線,內心無比震撼。
常住師父們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虔誠一念,堅定道心。(攝影/徐政裕)
精舍每月農曆初一與十五早課的繞佛繞法,以及每年浴佛大典的走位,是常住師父們隨時隨刻邁步整齊的資糧,一踏步自然劃一,不必刻意練習就能整齊如一。松師父分享一段上人的開示:「心佛一境。平常就是要訓練,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佛就在哪裡。」經行的當下,心自然與佛合心,與師相契。
「經行的時候,觀想腳踏地的感覺,那是『觀身』;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身體的感觸,那是『觀受』;觀察自己心念的起伏、有沒有執著,那是『觀心』。」負責經行動線規畫之一的德法師父,對經行有一番詮釋:「這也是一種修止觀的方式。」
浩蕩長的隊伍,在心靈故鄉靜思精舍虔誠參與朝山活動,眾人步步踏實,堅定心念來朝山。(攝影/詹進德)
「經行的方式,讓我少了負擔,多了歡喜。」來自新北市新店,八十七歲的環保志工簡月桃說:「出門和大家聊聊天、做做事,有事情好做,心就舒服了。我還能動,就要多動一動,等到不能動,想要做也沒辦法了。」
「我們每年都有一次的朝山,但是回到心靈故鄉,那種感覺更不一樣。」慈濟加東分會鄭楊河執行長表示:「不論是跪拜或是經行,心都是一樣的。」
由於新冠疫情起伏,四年來,精舍的朝山活動總是斷斷續續或臨時喊停。今年朝山活動,於三月六日由宜蘭、新竹志工揭開序幕,卻又在四月三日花蓮震災後,因餘震頻繁而取消。雖然朝山型態和行程改變,但是人人初心不變;初心交會,道心更加堅固不退,跟隨上人同步淨化人心,祈願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