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有言:「菩提大道直故」;意指菩提道是很直、很平坦的路。若是走彎曲的路而能到達目標,那還算慶幸,只怕「差毫釐失千里」,一落三千,萬劫難再,那就危險了。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菩提樹(四)菩提樹的由來
據考證與考察,中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五○二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于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中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三株三百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籤,可防蟲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製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
(整理/釋德懋;攝影/羅心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