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是一個形容詞,是在教有煩惱的人轉個觀念。例如一天到晚老想著誰對不起我,就會很痛苦;如果轉個觀念想,我要感恩誰就會很快樂!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菩提樹(三)大菩提心
客問:學佛的人應該如何發菩提心,如何才能開悟?人在開悟前後有什麼不同?
上人:發大菩提心很簡單,菩薩道上不分大小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能發心。
我說的話,你能瞭解,就是開悟了;若不瞭解,就是還不明白。佛陀來到人間,就是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把心門打「開」,去除黑暗,接受佛陀所開「示」的佛法,就像一線光明穿透進來,使我們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的「悟」了。但開悟只是看到道理,還沒有進入心裡,唯有進「入」自己的心靈而能實用,才是真的開悟。
所以,有句話說:「還沒修行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行時,看山非山,看水非水;覺悟之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佛法要人間化,能清楚日常生活的道理,就是最徹底的開悟。
(整理/釋德懋;攝影/羅心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