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ǀ 圖.黃錦益、黃筱哲、蕭耀華、楊秀麗
二0一九年九月十八日上人講述《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聞說妙法,深生愛樂,歡喜奉行,是故能令正法不滅。」
「聽到法,若能善解入心,就會愈想愈歡喜,了解真理的『因』,就會不斷產生『緣』與『果』,『報』得我們內心歡喜。」上人提醒大家,佛法在我們心中,也是因緣果報不斷在循環,「『緣』著法的境界入心,結『果』不忘,『報』在我們的生活動作。」
「聞說妙法,深生歡喜,『因』入種子,『緣』內外的法,所以『果』存在,記憶充滿。」因果循環,上人說因為打從內心愛樂這分法,是自己自願,所以就能身體力行,沒有勉強。
「面對人間、人事的接觸與摩擦,甘願用開闊的心包容,堪忍自在,不斷生生世世。」上人鼓勵大家,成就一尊菩薩要經歷很長很久的時間,還要愛樂妙法,「能堪忍人與境的折磨,甘願、堅持、歡喜,身體力行,所以就沒有苦了。」這樣就能令正法不滅。
「靜思法髓妙蓮華讀書會」是精舍的共修課程,是大家求法、複習法、學習說法、傳法的最好時機。一位精舍師父分享,他初到精舍,跌跌撞撞,尤其在大寮讓他體會更深。每次輪到煮三餐,他都以歡喜心來供養大眾,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共事者的歡喜與肯定?
「我總是依自己的想法為想法,想煮什麼就煮什麼,不考慮他人的意見,也不接受別人的教導。」他反觀自照,自己雖然煮得很歡喜、很有成就感,卻讓人起心動念,「令人不歡喜,就沒有福。」
粗石要經過不斷地砌、磋、磨練,才會變成發光發亮的鑽石。每天法水的滋潤,讓他脫胎換骨,「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句智慧法語,讓他善解入心,修正「自我」的習氣,現在他會處處請教,與人合和互協,感恩、善解的心,讓他在做有為善法的時候不計較、不比較,真正得到無為的輕安自在,「檢討自己、改變自己,讓我結了好緣與得到福氣。」
到精舍,人人都要歸零學習。「甘願做,歡喜受」是筆者很受用的靜思語,有甘願的心,再多的苦、再大的困難也會變成甘甜,也會變成幸福。每個人都會有打結、過不去的時候,因為聽法的「因」入心,很自然自己就會成為自己的貴人,境界來時就會將上人的法拿出來用,讓我們心開意解。這就是聽法的「因緣果報」。
佛世時代有一位阿耆達王,他供佛、供僧,也做了很多善事。臨命終時,他的侍衛不小心將為他搧風的扇子掉落在他臉上,他一時瞋心起而墮蟒身。他一生累積的功德仍抵不過他一念瞋心所帶來的業報。
一位比丘為墮入蛇身的阿耆達王開示:「很可惜,你雖然虔敬供佛僧、做好事,但是沒有聞法。」
「沒有聞法」,所以在境界來時,阿耆達王就無法當自己的貴人,讓一念瞋心燒了功德林。每天若聽法,入心、入行,遇境界考驗時,腦海很快就會浮現對治的法,讓自己關關順利過。
上人愷示:「求法之心若深,若真、若切,因就深,信根就深廣,就能不斷造福。」因此,福德若扎得很深,任何境界都無法影響我們求法的心。
有責任的聽法,有責任的說法,有責任的傳法,是身為靜思弟子的本分事。每一位弟子都代表上人的正法,人人要很重視聽法的因緣果報,清淨身口意三業,盡人事,守規矩,將上人的妙法用在日常生活中,讓上人的正法不滅。在此末法時代,上人的正法更形重要;傳上人的正法,靜思弟子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