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公的孩子」回來了!

0觀看次
A- A+

文.張淑宜

從小在慈濟家庭長大的陳彥甯(右)追隨媽媽林珮華(中)的腳步,受證慈濟委員成為「慈二代」。(攝影/歐明達)

「師公!您的孩子一直都在,即便是一路走走停停、跌跌撞撞,我們心依舊如初。」陳彥甯在嬰兒提籃裡,就跟著媽媽林珮華收功德金,做慈濟。921地震時,林珮華承擔文宣組記錄志工,「慈濟臺中民權會所的桌子就是我的床。」這是陳彥甯與慈濟相遇的故事。

時光飛逝,當年的「小甯兒」已長大成「大甯兒」。如今,她追隨媽媽的腳步,受證慈濟委員成為「慈二代」,更發願:「師公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我願意接引更多年輕人來認識我們成長的環境。」

◎幸福環境 呵護成長的善根苗

教育志業體主管合心共識營,陳彥甯(右)及洪瑋瑩(左)認真地將靜思卡放置於學員的被子上。(2003/09/20;攝影/林宜龍)

胎裡素的陳彥甯,在一般幼兒園就讀時無法適應學校的葷食;於是,母女倆翻山越嶺來到花蓮,在慈濟教育體系一路讀到慈濟中學,接著到了新北市讀大學。面對大學同學香酥雞排的玩笑,年輕的陳彥甯信念從未鬆動過,而同學們也漸漸習慣,聚餐時會主動為其安排蔬食餐點。

「潛移默化中,那一念心與堅定,很多事是會漸漸被影響的。」但陳彥甯不諱言,被媽媽與師姑師伯問及「要去參加慈青社嗎?回花蓮要不要順便回精舍?畢業後要不要考慮回志業體工作?」時,她內心的抗拒。於是,就這樣走走停停......

中區培訓委員慈誠理念課程圓緣,陳彥甯分享要以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來影響更多人。(2023/11/19;攝影/李昌憲)

原本她認為,是否受證沒有很大差別,直到2023年初,看到一起長大的朋友洪瑋瑩受證的那一刻,再度喚起陳彥甯許久以來的感動。再想到師公上人已年邁,自己理應要學習承擔與傳承,於是毅然報名參與志工培訓。

善用雲端科技的陳彥甯表示,「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藉由志同道合的一群夥伴,彼此相互鼓勵,未來將學習傳承,融入對科技潮流的掌握,用活力與創造力承擔更多的任務。

◎自卑到自信 因為有愛

莊涵捷(右二)感恩師姑師伯一路愛的陪伴,發願將師公上人對眾生的愛傳出去。(攝影/歐明達)

「從小發音不標準,在別人眼裡是什麼都不好的孩子。」生處負能量環境下的莊涵捷就讀國中時,家裡成為慈濟的關懷戶。雖然自卑,她卻感受到師姑師伯如家人般的愛,也因為這分善緣,一顆善種苗於焉成長。

莊涵捷大學時加入慈青社,因為有懿德爸媽的陪伴,每當有難、有苦時,一通電話便能即時得到膚慰。她也慢慢學會事事感恩、為人著想,並期許自己也能手心向下。過去,她是阿公阿媽帶大的孩子,在父母相繼往生後,莊涵捷如願到志業體承擔照護長者的長照個案管理師。

 莊涵捷參與2023年10月13日至15日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會。(攝影/郭明娟)

「做您所說,說您所做,將師公上人對眾生的愛傳承出去。」2022年,莊涵捷與長照同仁回花蓮尋根,聆聽師公上人悲智願行教導時淚水直流,決心要幫師公上人扛米籮,並於2023年報名培訓。在志業體工作感受能力不足的她,將繼續攻讀研究所,發願要與時俱進,增長領眾的能力。

◎職涯生變 靜心汲法轉心念

「上人賜予法號『懿方』,意謂美好品德。」剛受證委員的臺中后里區志工張敬榕,感恩上人的鼓勵與祝福,「這與自己擇善固執,正信、正知、正念處世的心念有所契合。」

科技業背景高能力的張敬榕(右)在媽媽蕭素蘭的陪伴下發心立願,踏實走好每一步,並影響身旁的人同行菩薩道。(攝影/歐明達)

在社區承擔互愛組長的媽媽蕭素蘭投入香積、訪視、醫療志工與懿德,讓身為慈濟二代的張敬榕「看在眼裡,也放進心裡」。蕭素蘭常說:「緣若到,要接受,緣若走,莫追逐。」鼓勵張敬榕把握每個當下的因緣,下定決心走菩薩道。

受證後,張敬榕期許自己踏實走好每一步,也顧好每一念心,進而影響身旁的人同行菩薩道。她也開始承擔人文真善美文字,經由閱讀與課程不斷淬鍊文字功力,更加入外語團隊日語筆譯、報考慈濟大學人文宗教研究所,希望將來更有能力傳法說法。

每年新一代受證志工,為慈濟普遍老化的志工團體注入年輕新血輪與新活力,一棒棒接力傳承靜思法脈。(攝影/歐明達)

上人開示:「看著她(小甯兒)從幼小的孩子慢慢長大。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畢業後就業,這就是時間成就一切。慧命的延續就像在拉繩子,將法脈精神一代傳一代;法脈健康,宗門開大,不斷不斷招生入大門來。」

聽聞年輕世代一棒接一棒,受證後懇切地呼喊:「師公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上人欣慰地說:「法脈健康,即便師父不在,下一代也是老實修行,真誠為人間付出。」無盡心燈代代相傳,色身不在,法身卻永恆。

【2024.01.18 臺中溫馨座談】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