菴摩羅果

0觀看次
A- A+

(撰文、攝影/慈拓)

  很多人都沒看過這小傢伙,對「菴摩羅果」這名字也就更陌生了。它的名字拗口,小小的個頭,成熟的果實長得就像顆沒熟的李子。

  在靜思精舍菜園子外圍,有這麼一排二十來棵,原產於印度被古印度僧侶尊稱為印度聖果的「菴摩羅果」,它正確的譯名應該叫庵摩羅迦果,只是為了方便發音,所以略去了迦字;果實圓潤小巧,不僅能做藥用,還是營養成分極高的經濟作物。

  有關「菴摩羅果」,在佛典中最為耳熟能詳的就是阿那律尊者的故事。阿那律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為聽佛講經時打瞌睡,而被佛嚴厲地以「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訶責了一番。羞愧的阿那律因而發憤精進,七天七夜未闔眼,以至於喪失見黑色以外顏色的能力而成為盲 人。佛陀慈悲教導金剛照明三昧(金剛照明禪定),阿那律依此修習而得天眼神通。《楞嚴經》二曰:「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佛經裡,菴摩羅果被用以解說如來藏的清淨自性,也用以比喻比丘內在德行與外在威儀。果實雖鮮綠剔透,初嘗時,卻是粗酸澀難以下嚥,但神奇的是入口後,自然有一陣陣的甘甜,這也是它被稱為餘甘子(「油甘子」)的緣由。

  人的一生,陰晴圓缺,滋味百種,走過風雨,自會有一種如油甘般的餘韻;百轉千迴,通透萬事萬物的真理,不需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也能有「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的本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