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二師兄 靜思家風以身示教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棨|整理.林瓊姵、楊玉秀、賴秀緞、編輯組

2025年7月15日清晨六點,靜思精舍的二師兄──昭師父,安詳離世。

德昭師父於2025年7月15日清晨六點安詳辭世,耆壽91歲。(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追憶昭師父

昭師父平常在精舍,絕對不會靜靜地坐在那裡無所事事,他的眼神總是觀察著四周,默默留意每一條動線、每一位經過的人。在上人的教導下,所有的規矩與細節,他都深深記在心中;對於後輩,他一向要求嚴格,因此大家對他都非常敬畏。

得知他離開的消息,我的心情很平靜。早在7月5日清晨五點多,昭師父在晨語時,忽然從椅子上跌落,隨即送往醫院急診。從那一天起到7月15日,常住師父們也輪流前往醫院探望他。

精舍常住師父、志工與志業體同仁追思助念,緬懷德昭師父自力更生、慈善濟世的身教精神,以及成為無語良師、奉獻醫學教育的典範。(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在慈濟大學大捨堂助念時,望見昭師父的遺照,心中滿懷感恩。當我們前往瞻仰遺容時,只見他面容安詳寧靜;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他的膚色依然紅潤細嫩,宛如安睡中,讓人幾乎忘了他已離開這個世間。

在昭師父住院期間,我會在心中默念著:「昭師父,您年紀也大了,身體老是被這樣病痛折磨,如果這一次真的撐不過去,那就放下,趕快去,趕快回來,我們大家都在等你,等你回來再來帶動。」這樣的念頭,我幾乎每天都會默念一遍,因為我深知,人生最痛莫過於長期被病痛折磨。

昭師父的修行人生

花蓮靜思精舍21種手工,德昭師父品管機器包裝的薏仁粉。(攝影:黃錦益)

大家在回顧昭師父的點點滴滴時,對這位二師兄的印象,就是「很會做」。

2024年,康芮颱風過境,精舍栽種的肖楠木枝葉全數吹落,常住師父們便決定將這些葉子收集起來進行蒸餾,以延續物命、化作清香。當時,昭師父才剛住院回來,他一聽聞消息,立刻投入其中,手持剪刀參與工作。

其實,在昭師父心裡,始終有一分堅定的念頭:「我真的很愛做啊!雖然腰彎不下去,也蹲不下去了,但多少還能做一點,我一直不想休息。如果一直叫人家做,自己卻沒辦法做,也會感到自卑。也怕別人說我不識字,卻愛管東管西,但是我說我就是要做!」

對他而言,即使年歲漸長、體力逐漸衰退,他依然不願停下,因為「做」就是他的人生。

德昭師父(左一)與靜思精舍常住二眾在大寮後方挑菜,展現簡樸實修的日常。(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一念堅心,走上不悔之路

說起昭師父的一生,他從小便過繼給人作養女。雖然寄人籬下,但養父與阿媽對他十分疼愛。昭師父長大後,雖未有心踏入婚姻生活,但因順從養父的安排,仍依其意願結了婚。

婚後兩年,育有一女。不久後,先生選擇出家,昭師父也向養父表達出家的心願,於是養父叮嚀他:「這條路要走,就要走乎透,不要走一半又還俗。」對昭師父來說,出家是一條他永遠不會後悔的路。

1965年德昭師父剃度出家,早於1963年便敬仰上人的精進行儀。(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1965年5月,昭師父在慈善寺帶髮修行已近八年,終於皈依妙賢長老尼,剃度圓頂。1963年10月,上人受邀來到慈善寺講述《地藏經》,當時昭師父見到上人,便覺得上人很不平凡;上人走路速度很快,彷彿沒有著地一般,讓人聯想到觀世音菩薩。後來,上人在慈善寺掛單,每天半夜兩、三點,便會起身禮佛,昭師父見此,深感上人的精進。

有一天深夜,尚未出家的昭師父忽然間覺得很口渴,且因身體不舒服,而輕輕地呻吟著,正好上人要去禮佛,聽到聲響後,便進去問道:「你們那個大悲水都放在哪裡?」之後,上人就去倒了大悲水來,然後輕聲地告訴他:「慢慢喝,不要喝太多。」

上人對他的膚慰,昭師父一直感恩在心。

1966年慈濟功德會成立初期,德慈師父(左二)挽留德昭師父(左一),請他留在慈濟教導大家做事。(攝影:黃錦益)

昭師父在慈善寺出家後,一直無法如願受戒。為了能夠受戒,他決定離開慈善寺前往臺北,但在離開前,他特地到精舍向上人辭行,表達自己想離開慈善寺到臺北的心願。但上人認為,昭師父留在慈善寺會比較好,但他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後來,上人又說:「看你身體不太好,在這裡調養好再走,身體好才能擔執事啊!」

1966年,慈濟功德會成立僅一個月,內外事務繁忙。慈師父對昭師父說:「你就在這裡教我們做事。」因為大家都知道他非常能幹,不過昭師父心中有些罣礙,擔心慈善寺的住持會誤以為是上人特別叫他過來。為此,昭師父想出了一個說法──因為大家都不太會做事,所以請他來教導他們。

憑藉這個理由,昭師父住進了靜思精舍。

精舍歲月小記

靜思精舍常住師父耕作,德昭師父(右)、德昇師父(左)分種蕃薯藤。(攝影:黃錦益)

當時的水田管理非常辛苦,每到半夜就必須去巡視田水,調整放水時間。可是每逢初一、十五,上人不希望他們去田裡放水,師父們便踮著腳,輕輕走到門外換上雨鞋;放好水後,再遠遠脫下雨鞋,同樣踮著腳輕聲回來,盡量不讓上人察覺而操心。

後來,由於顧水田的工作實在太過辛苦,師父們提議改種不需要灌溉的作物。沒想到,種植這些作物反而更為艱辛,因為得跪在土地上拔草。當時並沒有手套可用,只能徒手拔除雜草;由於長時間用力,指甲逐漸變成紫色,日子一久,甚至都脫落了。

因此,薄稻只種了一次便不再栽種,改種植土豆、玉米等各種作物。因為玉米種植量較多,收成時便將品質較好的玉米包給別人,玉米粒較少的,常住們便留下水煮後當作晚餐。所以,只要採收幾天的玉米,師父們也就吃了幾餐的玉米,日子簡樸而充實。

盡形壽,獻身命

早期五大長老弟子隨侍上人,攜手共度慈濟功德會草創艱辛,這分深厚情誼,後輩難以輕易體會。(圖片來源:大愛行)

昭師父晚年時,每到中午時分,就會坐著輪椅靜靜地在齋堂側門邊,等候融師父到大寮取餐。當師兄弟倆見面時,融師父會伸出手掌,讓昭師父反覆用力擊掌;這個簡單的動作,一來是情感交流的問候,二來是想確認昭師父的力道是否依舊穩健。

師兄弟之間的情感深厚而純粹。早期,他們一同隨侍在上人身邊,共同走過慈濟功德會草創的艱辛歲月,那分情誼,不是後輩們能輕易體會的。對他們而言,那不是單純的關心,而是彼此間互相的支持,因為師父們的身後,還有上人。

常住師父與志工將精舍自種的印加果細細剝除硬殼,給常住眾補充營養。(攝影:釋德澡)

幾年前,昭師父逐漸感受到自己年歲增長、力不從心。曾經,擔起一百多斤的重物對他來說只是小意思,如今卻只能乖乖聽上人的話,把重活交給「少年仔」去做。偶爾,也有人開玩笑地對他說:「昭師父,您年紀大了,可以退休啦!」但昭師父總是不服輸地回應:「怎麼可以,我要盡形壽,獻生命,怎麼可以退休!」

靜思精舍曾有一段時間種植印加果。印加果的外殼非常堅硬,常常需要先用剪刀剪開,再用手一層一層地剝除。因為殼硬難剝,徒手處理常會讓手指發疼,但是昭師父卻總說:「雖然痛,還是要剝。這個年紀,能做的只有這個。」即便手指疼痛,昭師父依然忍著痛,細細地一層一層剝下。

靜思精舍的永恆典範

雖然行動不便,德昭師父仍常前往慈悲迴廊右側茶水區旁的大竹筒前,見有人投竹筒便合掌感恩。(攝影:蕭惠如)

雖然行動不便,昭師父仍常前往慈悲迴廊右側、靠近茶水區的地方,那裡設有一個大大的竹筒,供人隨喜發心。每當昭師父看到有人投竹筒,便會合掌感恩。

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對值勤中心的師兄們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恩之情。早年精舍僅有大殿時,昭師父負責管理殿內大小事務,殿內若有任何動靜,他都必須第一時間得知。為此,夜晚他從不敢熟睡,只要稍有聲響,便立刻起身查看。

自從有了值勤師兄來值班,昭師父終於能安心入睡,因此他時常前往執勤中心向師兄們道感恩。有時,他也會來到後山門,在值勤師兄駐守訪客出入車輛的帳篷,向他們娓娓道來過去精舍生活的點滴。

德昭師父來到後山門,在值勤師兄駐守訪客出入車輛的帳篷,向他們娓娓道來過去精舍生活的點滴。(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在靜思精舍,昭師父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典範,雖然他已離開人世,但大家並未感到哀傷,心中更多的是無限的祝福與感恩。因為我們深知,昭師父必定往生善處,他的面容安詳慈藹,與他在世時無異。

昭師父的一生,見證了精舍的成長,也用行動詮釋了「盡形壽,獻身命」的修行精神,是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心中永遠的典範。

德昭師父以行動詮釋「盡形壽,獻生命」的修行精神,成為常住師父心中永遠的典範。(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整理自2025年7月16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