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璦禎(新竹)
【家】
在慈濟志業的菩薩道上,都能看到徐水師姊(左)溫暖又熱情的身影。(攝影/張文永)
民國76年,甫從臺北市忠孝國小退休的媽媽,因著殊勝因緣,進入了慈濟大家庭,皈依證嚴法師座下,上人授與法號「慈義」。從此,在慈濟志業的菩薩道上,舉凡濟貧訪視、國際賑災、人文真善美的撰文、慈濟醫院志工、懿德媽媽、教聯會、人醫會義診、手語隊、合唱團......等,都能看到媽媽溫柔、溫暖又熱情的身影。
由於媽媽時常回花蓮當志工,遂於二十年前,在距離精舍不遠的北埔鄉間,置辦了一間三層樓的透天厝,整潔而溫馨,裡頭種滿媽媽喜愛的花草,有黃金變葉木、九重葛、山芙蓉;屋後是雄偉的中央山脈。媽媽總愛站在二樓的陽台眺望,說:「那山,是佛陀山。」
(攝影/蕭嘉明)
除了自住,媽媽也廣結善緣,無償提供歸國的慈濟人暫時落腳休憩之處;這裡更是外孫、外孫女就讀慈濟小學時,在花蓮的「家」。
隨著父親罹病、往生,媽媽的健康也每況愈下,再無力負荷忙碌的志工工作。於是,她將手中的工作交棒給年輕一代慈濟人,而這麼一處充滿回憶的好所在,也因久無人居漸漸頹圮。
媽媽既不捨對此處的回憶及感情,又不捨房子敗壞,幾經折衝,最後還是毅然決然售出。在房子結案前夕,特意帶媽媽回花蓮,看看她心愛的房子,在屋前燦爛如朝陽的黃金變葉木前留影,並拜訪多年的老鄰居閒話家常,也謝謝大家的關照。
睽違多年,再見花蓮!
【大農大富】
(攝影/楊國華)
疫情肆虐的這二年,總不太敢帶年邁的媽媽出門,難得離開臺北,想著何處可以避開人潮,避開炙熱的七月艷陽天?
啊!去光復吧!去有著濃濃樹蔭、有著龍貓隧道的大農大富吧!
車行在花東縱谷間,大山在右,窗外是藍天、是白雲,天氣好極了,媽媽的心情也好極了!
車停,推著坐上輪椅的媽媽,漫步在幾無人跡的步道上,陽光透過疏疏密密的葉子,將光影灑落在地上。姑婆芋撐起碧綠的「陽傘」夾道歡迎,潔白的月桃花吐露芬芳,林間不時傳來悅耳的蟬鳴鳥叫聲;偶爾,與踩著協力車的遊客擦肩而過,彼此熱情地打招呼,我們就這麼散散步、說說話,享受花蓮鄉間的夏日午後。
這般光景,往後,還能再現嗎?
三天兩夜的花蓮行,對媽媽來說還是太累了,我想,即使有再多的眷戀,也只能說聲:「花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