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金國(花蓮)
臺灣各縣市的廢耕地越來越多,原因不外乎務農太辛苦,工時長收入又少,何況農業是看天產業,除了易受天候影響外,還有市場及保存等等考量,但農業也是民生產業,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人餓了心會慌,就會失去主張。
坐落在花蓮縣壽豐鄉鯉魚山腳下的志學大愛農場,是靜思精舍向台糖承租的十二公頃的土地,已超過五年。(攝影/編輯組)
◎廢耕地復耕 照顧好心地
慈濟的農禪生活,始自師媽(上人的俗家母親)購置了一畝半的農地給精舍耕種維生。有了這一畝半的農地,開展出精舍「自力耕生」的農禪修行;從附近的農地,慢慢地承租或購置。現在精舍附近,常可見到常住師父耕作種植的身影。
由近而遠,有大家熟知的壽豐志學農場、苗栗的三義茶園,或臺中的東大園區、苗栗靜思園區等等,都有規劃種植稻米、茶樹、藥草,或菴摩羅果(俗稱油甘果)等。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地盡其利,慈濟科技大學內也有了苦茶園、紅毛榴槤(註)園區。
土地若種下果樹,就如種下希望,好好耕耘,自然果實纍纍;如果什麼都不種,就會雜草叢生,成了荒蕪之地。心地也是一樣,善惡一念間,若沒有好好照顧心地,一旦惡念橫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為了地盡其利,慈濟科技大學內也有了苦茶園、紅毛榴槤園區。(攝影/賴慈曼)
◎雜草叢生 有礙果樹
慈濟科技大學紅毛榴槤園區,面積初估2至3甲,地面寬約60公尺,縱深則約莫在250公尺以上,背有中央山脈,四周大樹環繞。
趁著晨曦,天氣尚微涼之時,一行人於清晨五時三十分,即投入趕工拔除芒草。在拔草的當下,發覺芒草還不長,再加上是土石地,生根固著不易,稍加用力就能連根拔起;如果遇到頑強抵抗,雙手一起用力,還是可以手到擒來。
比較高大的芒草,已有及肩的高度,而紅毛榴槤大約在100公分左右,遠不及芒草長得快;可想而知,假以時日,必將掩蓋過果樹,影響光合作用、營養或露水的吸收。
◎煩惱即菩提 雜草護生態
八時左右,陽光越來越猛烈炙盛,原本大面積的樹蔭,不斷限縮,只剩樹下處。當聽聞叫喊「身心寬暢」時,抬頭望向遠處,心情輕鬆許多。已拔除泰半了,再稍加努力,應可如期完成。
當陽光越來越猛烈炙盛,原本大面積的樹蔭,不斷限縮,樹下就成了眾人的清涼處。(攝影/賴慈曼)
有位師兄說:「單是拔芒草,其他的草不拔,很快也會影響到果樹,與果樹『搶地肥』,應該連草也要拔除。」
「這樣反而不好!雜草固然會搶地肥,卻也在幫忙涵養水分與水土保持。甚至還有固氮或碳循環等作用,形成一種自然生態,這叫自然農法。如三義茶園之所以能恢復地力,也是採取這種農法。」我解釋道,「至於雜草部分,您看那位師兄用割草機在割草,要將割下的草留作堆肥,以養地力。」
「這裡很平坦,不會土質流失,哪需要雜草來水土保持?」
這時,歐栓玉師兄說道:「雨水與土壤接觸後會形成泥漿,隨著水流往低處,土質就會不斷受到沖刷流失了。」
看來,雜草雖然惱人,若能適當的抑制與利用,也能發揮良能。
◎戒德成就 淨因增長
當果樹尚小時要護其根部,再將拔下的芒草鋪設其上,以利遮陰保濕。唯芒草的根部必須稍加凹折,避免直接觸地。(影片截圖:賴慈曼)
於雜草地,要顧好紅毛榴槤也要有方法。當果樹尚小時要護其根部,在周圍半徑約50公分處,挖個圓形護溝,約莫20公分深,讓水分蓄足,再將拔下的芒草鋪設其上,以利遮陰保濕。唯芒草的根部必須稍加凹折,避免直接觸地。
一般來說,樹幹長到一定高度後,根部發展得差不多深,就不會受到雜草的影響,反而會抑制雜草的生長。
人若能守戒,就會有戒德,就像果樹有護溝。戒,是防非止惡;身心清淨,自然福智莊嚴。
◎青山無所爭 福田用心耕
人人都可以學做大地園丁,不要讓大地廢耕,心地荒蕪。(攝影/陳世嫻)
拔完芒草後,眼望整個園區,每棵果樹橫向與縱向、間隔及距離都整整齊齊,不用多想,就知道這是「慈濟人文」的生活化。
時間近上午十時,大地的園丁,以大地為福田保護大地,也要保護心地,因為大地平安,眾生才會平安。
人人都可以學做大地園丁,不要讓大地廢耕,心地荒蕪。
註:刺果番荔枝,新馬一帶俗稱紅毛榴槤。雖然別名裡有「榴槤」二字,但不具臭味,分類上與台灣所產的釋迦(即番荔枝)相近。果肉呈乳白色,酸甜多汁,種子黑色,散在果肉紋理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