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雅琪(花蓮)
◎愛心竹筒的因緣
劉雅琪(左)經由方碧蓮(右)的牽線,進而認識酵母媽媽黃秀真,因而有機會接觸愛心商店。(攝影/劉雅琪)
2023年,參與志工培訓的我,很幸運能夠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份子。在培訓課外,也參與了實際的志工服務,例如環保、訪視、社區據點關懷、助念及告別式等。
課程中,也接觸到愛心商店的募心募愛,這就像是課堂上加入趣味元素,讓生活多點不同的色彩延伸。此緣於培訓隊輔方碧蓮師姊的邀約,進而認識勤耕愛心店家的黃秀真師姊,因而有機會接觸愛心商店。
五月初時,方碧蓮師姊邀約培訓同學廖惠美、黃瑩玲和我一同收愛心竹筒;由於原本收送竹筒的志業體同仁,時間無法配合店家,因此黃秀真師姊試問,是否能協助收送竹筒,而我的時間剛好可以調整,於是就這樣牽起這段竹筒歲月的因緣。
◎充滿感動的收受竹筒過程
透過收送愛心竹筒,將社區和店家連結起來。(攝影/廖惠美)
收送愛心竹筒的過程中,常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彷彿回到上人當時五毛錢的時空,帶著竹筒不知不覺從家裡走入社區,再走進店家,將社區和店家連結起來。透過這樣的連結互動,真實地感受到店家的愛心,在一來一往中,除了讓店家更加認識慈濟外,同時也了解店家的點滴故事。
同在培訓中的廖惠美分享,收愛心竹筒令人感到快樂,可以去到自己想去,但未曾去過的店家。現在的她,不僅讓所住的大樓加入愛心竹筒的行列,也讓國聯路上的店家,知道有慈濟志工在國聯商圈服務。
而黃瑩玲在承擔竹筒活動後,用心與店家互動,除了愛心會員數倍增外,也在無形中增加了觀察力,常不自覺注意到店家櫃台,是否放置愛心竹筒;因此,在她主動募集下,邀請到許多店家紛紛投入愛心商店的行列。
◎被機車行老闆的愛心感動
無論金額多寡,只要付出愛心都是有福之人。(攝影/左圖黃秀真;右圖劉雅琪)
有一次,我到中正路上一家機車行收愛心竹筒時,老闆表示竹筒弄丟了,我回應道:「沒關係,剛好有設計新款愛心竹筒,就直接置換。」老闆回說沒關係不用放竹筒,因為他都直接交現金。
當我還來不及反應,老闆立刻從抽屜拿了三千元給我,我連忙道聲感恩,並請他簽名時,老闆又問了句:「夠嗎?」當場不知如何回應時,老闆接著說:「我這邊還有。」接著又拿出三千元。
當場真的很感動,不是因為金額的多寡,而是對老闆的愛心付出;當下,我對這位老闆,有種奇特的親切感。後來,我將竹筒帶回後,往竹筒裡放了些零錢,感恩老闆的愛心及對慈濟的相信,希望竹筒的力量,能夠「緣」源不斷。
◎其中也有小小考驗
果汁店老闆在劉雅琪真誠的回答下,仍樂意放置愛心竹筒。(攝影/劉雅琪)
我在推廣愛心竹筒中,也曾遇到過特別的經歷。中美路上有家賣現榨的果汁店,店家櫃台已有放置其他社會機構的愛心筒,老闆也表示,曾經放過慈濟的愛心竹筒,但由於置放太久無人收回,就先收了起來。
與果汁店老闆互動時,他認為慈濟很有錢,和其他愛心筒相較之下,更是需要援助。當場,老闆也問了我許多對慈濟的疑惑等,我都很真誠的回答。最後,果汁店老闆仍很樂意讓我放愛心竹筒,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在收送竹筒的過程中,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讓我們有機會去面對小小的考驗。
這麼有愛、有溫度,以及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下,真誠的希望能讓更多人一同參與,因為人多力量大,相信會有更多不同的感動,讓大街小巷中的愛心商店再多一個愛的據點,就像火金姑微小的力量一樣,點亮愛、點亮善,成就美的循環。
劉雅琪(左二)受到婆婆(中)的影響,以及公公往生時師兄姊的助念所感動,因而加入培訓行列。(攝影/黃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