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蕙榆(高雄)
稍早,閱讀了許愷玹師姊發表在《靜思園地》一篇名為「富養的小孩」的文章,心生感觸,尤其是我的兒子青駿,剛圓滿他7/5~7/14在泰北的國際志工服務。
文章裡,愷玹師姊提到她的一位孩子,因為學校新生訓練與慈濟雲林聯絡處所舉辦的「青少年生活智能體驗營」開營時間衝突,但她仍舊把握好因緣。讓我想起青駿在泰北之行前的培訓課和課程預備,佔掉他很多期末考的複習時間,也確實因為這樣,期末考沒考好。當時青駿很沮喪,我鼓勵他,期末考試是一時的,而志工行機會難得,因為明年暑假就要迎接學測的到來;或許這一生僅此一次,我深信這一趟泰北之行的收穫,絕對比一次考試值得。
準備前往機場的途中,看著青駿的背影,媽媽心中只有喜悅與祝福。(圖片來源/林蕙榆)
果然,這趟回來,我與師兄明顯感受到青駿內心的歡喜與精神上的收穫!就在剛剛的晚餐席間,青駿與我們分享帶隊的黃韻宇老師,教導他們在做志工服務時,要留意不能讓當地孩子產生依賴,正如上人說的慈悲也要有智慧;還有最近大愛劇場《搜尋者》裡演到,我們無法24小時陪伴照顧戶,所以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生活才是關鍵。
志工服務的同時,孩子也從中學會了悲智雙運的智慧。(圖片來源/慈大附中臉書)
行程第一天很晚時,青駿從清邁慈中宿舍打電話回家,言談中難掩喜悅之情。7/10在熱水塘榮民之家,李玲惠校長幫忙一位段爺爺理頭髮,青駿與同學則幫忙修剪指甲與整理環境。榮民爺爺們都知道棺材工廠裡哪一具棺木是自己未來要用的,卻能堅毅地度過餘生;青駿感受到他們的寂寞,也覺得不捨。天天都是行程滿檔,但是青駿沒有感到苦,反而很高興自己能服務他人。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這首歌曲耳熟能詳且觸動人心,由知名歌手羅大佑在1983年唱出;1990年時,歌手王傑翻唱,成為電影「異域」的主題曲。1949年,國軍撤退至台灣,有一支軍隊堅守泰緬邊境,之後逃往泰國北部,成為沒有國籍的「亞細亞孤兒」。上人慈悲,慈濟在1995年從政府手中接過對這群「亞細亞孤兒」的生活援助,從方方面面來扶助他們,慢慢站起來自立、爭取泰國身分,到創辦清邁慈濟學校,期待這些人的下一代能夠接受教育,最終走入主流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
由慈大附中老師們所帶領的「泰北國際志工暨人文交流」。(圖片來源:慈大附中臉書)
青駿就是參加泰北國際志工暨人文交流團隊,由慈大附中的老師們帶領,到泰北去做志工服務。行前教育、過程的照顧與後續的討論及啟發,都讓我們作為家長的非常安心且感恩,孩子見苦知福、懂得付出,回家後也更感恩父母了。
青駿在泰北的志工服務期間,妹妹羿佳在台灣與爸爸媽媽們也沒有閒著,在想念青駿的同時,我們一起去看了由蕭菊貞導演,歷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一起為骨髓捐贈走上街頭勸募,也一起到環保站做環保。青駿回到台灣之後,也與我們一同參加了7/16小港社區造血幹細胞驗血建檔的志工行列。看到孩子們的成長,為人父母最欣喜不過。
妹妹羿佳(右三)與奶奶(右一)、媽媽到小港區環保站做環保,也一起為骨髓捐贈走上街頭勸募。(圖片提供/林蕙榆)
愷玹師姊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身教與境教,這也是我們深有所感的。我與師兄是慈二代,對慈濟大家庭的好再清楚不過,當然希望孩子能在慈濟環境下長大,最好能就讀慈濟的學校。孩子們小時候就讀高雄的大愛幼兒園,等他們稍大,我們開始思考了,家住高雄的我們因為工作關係,無法像許多人一樣直接搬到花蓮陪伴孩子讀慈小或慈中。但我們真的非常嚮往慈濟教育體系良好的境教與身教,最後決定將孩子送往花蓮慈大附中住校,目前哥哥即將升上高二,妹妹升上國二。
除了回家的路途較遙遠外,孩子們被照顧得非常好,不需我們操心。在慈大附中,有充滿熱情的李玲惠校長、無私大愛的慈誠懿德爸媽們、用心引導的師長們,更有24小時的慈濟環境在教化孩子。直到現在,我們都覺得把孩子送到慈大附中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