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引導 孺子可教

0觀看次
A- A+

圖文/梁玉燕(加拿大)

新世代的孩童在大環境濡染下,中文琅琅上口,英語偶有夾雜,但對他們來說,閩南語幾乎是溝通的絕緣體,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母語文化失根現象,實在令人憂心。

前不久,我陪六歲的孫女去一趟森林公園。從家裡出發,跨越馬路進入公園;沿途追逐、走走停停,在兒童遊戲區停歇片刻,坐在鞦韆上前後搖盪,邊玩邊唱歌,愜意極了。

我一面和她玩鞦韆,一面用臺語說:「騎鐵馬,過大路;幌韆鞦,誠好耍!」(意即騎腳踏車,過馬路;盪鞦韆,真好玩!)且逐字解釋並複誦,希望孫女明白「鐵馬」就是腳踏車,「大路」就是馬路......她懂了,也跟著唸了起來。

幾天後,四歲的寶貝孫女放學回到家要吃橘子,我也趁機用臺語告訴她:「食柑仔,欲擘皮(吃橘子,要剝皮)。」並且提醒她看我的嘴型,學著說出「誠好食,足歡喜。(真好吃,很歡喜)。」

她表情調皮誇張,以唱歌似地輕快接腔學習,也立即接受我的反覆糾正。童音清亮,一遍又一遍地說;有時故意怪腔怪調,逗得大人們笑彎腰,樂開懷。

「騎鐵馬,過大路;幌韆鞦,誠好耍。食柑仔,欲擘皮;誠好食,足歡喜。」這些天,活潑的姊妹倆,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熟背著我教她們的臺語給我聽,也會舉一反三說出:「食弓蕉,要擘皮,芭樂誠好食。」

這景象,令我想起小時候所學的臺語童謠「唸冊歌」──白鷺鷥車畚箕,車到溪仔墘,跋一倒,拾著二先錢。一先撿起來好過年,一先買餅送大姨。

我喜歡和寶貝孫戲耍,也發現兒童記性強,最有可塑性。看她們在短短幾天內,練習臺語由生澀起步到滾瓜爛熟,想到證嚴上人靜思語:「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讚美。」的確,多多給幼齡姊妹讚賞,不但增強她們的信心和能力,也透過耐心引導,見證孺子真可教!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