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我的良師貴人

0觀看次
A- A+

撰文/梁玉燕(加拿大)

慈濟人都是我的法親,我稱呼他們為師兄、師姊;唯一的例外,是和我有著師生情誼的陳美羿老師。

這二十多年來,我和老師只見過兩次面,但她在我的筆耕生涯裡,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斷賜給我往前跨步的鼓舞力量......

◎臺中分會初入門 學習譜寫藏經

慈濟筆耕隊創始人陳美羿老師,也是梁玉燕的筆耕良師貴人。(攝影/洪晨軒)

2003年,有一堂「文化三合一」的課程,在臺中民權路臺中分會舉行。

我和一群文宣組志工,前往三樓603講堂聆聽。分享者陳美羿老師說:「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會寫文章。」這句話,令向來自卑的我精神為之提振!

大家都是在講堂裡學習如何記錄「慈濟阿含經」,但當時的我,還只是一個筆耕隊的初學者,偶爾投稿到《慈濟月刊》和《慈濟道侶》半月刊,對於書寫《慈濟大藏經》還沒什麼概念。

記得那時,美羿老師教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文章開頭要怎麼寫、如何下小標,文中若提到「上人」是否需要空一格......

那一晚,我的腦袋吸收大量新知,突然被開啟了筆耕竅門。

之後,將所學帶回加拿大靈活運用,用新聞眼尋找感動點,感覺筆觸較活潑,不再只是順著活動流程,套入「人、事、時、地、物」,寫出千篇一律的「起、承、轉、合」而已。

問題來了!對於電腦使用,我完全是門外漢。平時,我都是先手寫文稿,再請志工或兒女打字;有時字跡潦草,即使有人幫忙,還是需要一再溝通和校稿,尤其是標點符號與較罕見的字,以及建檔和存檔等許多障礙。

唉,總覺得隨學隨忘,無法得心應手,傷透腦筋。

◎靜思精舍重相逢 手把手傳功夫

慈濟路上,受陳美羿老師的鼓勵,梁玉燕持續筆耕至今。(攝影/陳文和)

直到有一年,我回花蓮參加海外人文營隊,剛好在靜思精舍辦公室遇到美羿老師。我把握短暫的空檔,趕緊將心裡的煩惱和困惑,向老師請益、挖寶。

「這個是桌面,底下這一排叫『工具列』,它就像抽屜一樣,點一下就會跑出來。從右上角這一橫再點一下,就縮回到工具列,好像放回抽屜,很方便的。來,換妳試試......」

這就是和藹的美羿老師,也是我的電腦啟蒙者。奇怪的是,經她一提點,我就開竅了。

美羿老師告訴我,她自從買了電腦後,就不再手寫。我咬緊牙根,摸索著敲鍵盤,虛心地請教別人,花了一星期,打出一篇數千字的文章,電腦就學會了。

「這位是阿根廷回來的李錦秀師姊,她也是今天才學打字,現在已經打了五百多字了......」

當她介紹同在異國他鄉的錦秀師姊和我認識時,我突然有一種「有伴同行不孤單」的感覺。

◎闊別將近二十年 雲端再續前緣

收到採薑團隊的大合照,看到堆滿笑容的陳美羿老師(第二排左一),讓梁玉燕心裡感覺好親切,好歡喜。(圖片來源/梁玉燕提供)

2021年元月,我在加拿大溫哥華,心血來潮用Line透過視訊向老師拜年,兩人雲端相會分外開心。

老師不忘叮嚀「為慈濟寫歷史」這件事,雖然我已卸下加拿大人文真善美幹事多年,但聊著、聊著,當下受老師精神感召,她鼓舞我多多抽空敲鍵為文,盤點生命留芳史。

於是,我開始埋首寫下「安住這疫關」、「失眠的除夕夜」、「回不去的桃花源」......文思湧現,愈寫愈來勁,彷彿生鏽的文房四寶再度開封,昏睡的筆魂活過來,從此又有了墨光!

◎不斷鼓勵增信心 筆耕路大推手

慈濟50周年慶系列活動;加拿大分會舉辦浴佛典禮。梁玉燕拿著海報,宣傳撲實藝術。(攝影/黃雅蓉)

四月初,我還在臺灣,卻突然接獲愛婿離世噩耗,我快速飛回協助處理善後,全家人悲痛如陰霾罩頂,難過的情懷無法名狀。

我將心情向美羿老師透露,她傾聽並安慰我:「時間是藥石,唯有陪伴,讓時間治療愛女的至慟。」

平時我有繪圖的習慣,卻因為這次無常的打擊而中斷,無所思慮,無法提筆。

後來,我的樸實藝術老師──張鈞翔鼓勵我提筆作畫抒發心情。搭配文字,我畫出「撥開烏雲,得見青天」,也隱忍悲緒撰寫「悼愛婿」和「走過百日˙倍思愛婿」,用文字傳達心裡對洋女婿的不捨和深深的哀思。

接下來,我用行動重新荷擔起筆耕使命,紀錄加拿大活動,如「草花頭環頂上戴˙溫城耆老煥光彩」、「愛灑唐人街」、「慈濟志工不缺席──寫溫哥華馬寶社區日」、「愛在升溫──寫加拿大靜思堂秋季活動」等。

2022年11月底回到臺灣,我把握探親的日子,隨即向臺中歸隊,撰寫「慶元宵˙潤法味」、「以托缽的精神募款」和「馳援土耳其震災募愛──空大臺中中心師生響應」、「寓畫於教˙訪視印象」、「螢光匯大愛˙照見善的力量」等文,因為投入,所以對中區慈濟人、慈濟事更加深入了解。

◎幸遇得美羿老師 我的良師貴人

喜歡伏案用功,從逐字手寫,填滿潔白的紙張開始,到敲鍵為文,一行又一行,一篇又一篇,紀錄曾經走過的足跡。(圖片來源/梁玉燕提供) 

1999年,移民前拜別上人。謹記上人叮嚀我要多紀錄「慈濟阿含經」;僑居溫哥華期間,我不斷紀錄不敢懈怠。直到2016年卸下人文真善美幹事,十七年的歲月,因投入紀錄慈濟大藏經而充實移民生活,豐富也多元。

「玉燕的文稿,溫潤有情,讀著讀著,覺得她好幸福。因為是么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梁玉燕寫東大園區啟新頁,也不落俗套。非常生動活潑,實在是佳作。」

「這位『某師姊』,也可能是玉燕自己。她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各種角色都很稱職,有口皆碑。每天生活步調像陀螺團團轉,忙得不亦樂乎!」

「梁玉燕跟著張鈞翔老師學習樸實藝術八年,累積了很多畫作,還配上文字說明。她打算把這些圖文作品分類後,出版作為紀念。我非常高興,也非常贊成。這也是盤點生命的紀錄成果,希望快快出版,讓我們一睹為快。」

美羿老師每一篇拙文的指導和鼓勵,我都十分珍惜。

感恩老師這一年來的陪伴和教導。四月五日,是愛婿離世周年;慟還在,我仍試圖將悲傷轉化為願力,鞭策自己每周一篇文章、畫一張圖,告訴自己:「與其陷入悲傷的陰霾,不如勇敢走出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