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兒童節】一同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

0觀看次
A- A+

圖.文/靜思人文出版部

兒童節的由來,可追溯至西元1925年,瑞士舉辦了一場「兒童幸福國際大會」,在大會中通過《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自此大會後,兒童的問題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各國也先後訂定「兒童節」。而臺灣的兒童節定在4月4日,在這一天舉辦各式慶祝活動,讓孩童與父母一起共度這特別的一天。

《證嚴法師說故事》系列叢書,以生命教育為主軸,選擇生活中常會遇到,如誠實、慈悲、改過等,並在故事末搭配問題與靜思語,非常適合家長與孩童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起思考,加深對佛理的反思與理解。此外,中英雙語的呈現,還能培養孩童英文閱讀能力,是一本適合各年齡層閱讀的好書。

以下節錄各冊單篇故事內容,以及問題與思考,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一起探討小故事背後的大道理!

【小過受苦報】

小沙彌捉弄老比丘,竟得到五百世轉生為牛的報應!口業到底有多重啊?

憍梵波提因為調皮,不停地學僧團中一位老比丘嘴巴不停咀嚼的型態,久而久之變成自己的習慣,壽終轉世後,五百世皆為牛身,而後五百世轉為人後,一樣又將不停咀嚼的型態帶來人間;一直到佛世,雖有因緣隨佛出家,但餘習未斷,仍像牛一樣有不停反芻的型態。

佛陀擔心與他同世的人,對他有不敬行為而造業,因而對僧團的其他人說明:憍梵波提的嘴一直動,其實是在念佛,將佛的教法入心;同時擔心憍梵波提外出托缽會有人不解其行為造口業,便要憍梵波提去受天人供養。

短短的故事,卻有很深的道理,除了可以看見佛陀的慈悲──因疼惜弟子、不讓不知情者造口業,所以刻意讓憍梵波提上天堂受供;也可明白,為人處事要時時用心,不讓習氣養成,就算有了習氣也要馬上改過,在日常生活中戒慎虔誠。

【頭髮築巢】

為何打坐冥想,不能超凡入聖?

佛尚未出世的年代,有一位修行者,希望透過打坐進入寧靜的境界,於是常常打坐冥想。一日,當他在山中打坐入定,一隻快要下蛋的母鳥飛過,由於修行者的頭髮沒有整理,如同鳥巢一般,於是母鳥就在他的頭髮上築巢、生蛋、孵蛋和餵養小鳥。

當修行者從冥想中醒來,察覺頭頂成為鳥巢,他屏息而坐,動都不敢動,唯恐驚動到小鳥。在這期間,小鳥逐漸長大,三個月後,母鳥帶著一群小鳥展翅高飛,修行者終於拖著微弱的身體離開了此處。

此篇故事,看似是修行者擔心驚擾到動物而起慈悲心,與天、地、人、物合而為一的寧靜、美好境界,其實也是內涵佛法的道理。修行者未遇到佛,未聞佛法,因此打坐冥想,求空寂涅槃,無法轉凡入聖。而我們既然能有幸聽聞佛法,因緣時機都已成熟,更要把握此時精進修行,不讓微細的光陰流失。

【牧童哭牛】

牛死了,為什麼牧童還一直割草餵牠?牛真的會因此活起來嗎?

一位家庭生活美滿、富裕的長者,一日間忽然往生,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兒女為了安慰母親,開始天天操辦法事,殺生、做法會、燒香、燒金紙......等等,一連好幾日都不停歇。

一日,墓園來了一位帶牛吃草的牧童。忽然間,牛倒下死亡,牧童開始大聲嚎哭,不斷搖晃牛的屍體要牛醒來,甚至不停地割草,拿到牛的面前要餵牠吃。牧童的哭聲引來眾人圍觀,長者的兒女與太太也被吸引了注意。

長者太太告訴牧童:「不要哭了,這隻牛已經死了,要牠活起來哪有可能?你一直割草給牠吃,牠哪能吃呢?」牧童隨即回答:「你們不也天天在這墓園燒金紙、殺生嗎?不就是為了把金錢、食物給死者嗎?」長者的太太與兒女聽了恍然大悟,這才終於覺悟,回歸正常的生活。

此篇故事如同寓言一般,用簡單的小故事,講述了生死間的至深道理,逝者已矣,然而我們的傳統社會,仍有著迷信、祭拜的習俗。其實,燒香祭拜最重要的是心意,只要用虔誠的心來祈禱,何必非得要大肆的鋪張、浪費呢?

另外,父母在世時就應善盡孝道,而非等到父母死後才鋪張浪費,殺害有生命的動物來祭祀。我們應該用智慧的信仰來尊重生命、愛護生靈、保護生態,若能心安、自在,自然能夠日日平安。

期望書中的小故事與大道理,能讓我們時常自省;而每篇故事後的問與答,便是很好的自省方式。


 ※本系列叢書請購請見以下網址:

證嚴法師說故事01 ─ 小過受苦報

https://store.jingsi.com/products/e189252b-c016-475f-8f8e-6a5248d4460f

證嚴法師說故事02 ─ 頭髮築巢

https://store.jingsi.com/products/cc9b6914-20b3-4dc1-92fa-ad221b4a9d45

證嚴法師說故事03 ─ 牧童哭牛

https://store.jingsi.com/products/84c55174-711c-4cf7-9dd5-08c8823d3c5e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