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梁玉燕(加拿大)
記憶中,童年時期參與過好幾回掃墓。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父親偕同兄長和我,到芬園一處公墓祭拜祖先;因為心懷興奮,我穿著一身雪白的蕾絲洋裝,亦步亦趨地當起快樂的小跟班。
所有掃墓人和叔伯們一樣,每一戶都備齊了牲禮、糕粿、四方金、銀紙、掛紙等供品,以及鐮刀、鋤頭等工具。經過一番仔細修祖墳、除雜草後,口中還要念念有詞地感謝龍神(山靈或山龍)與福神(后土或土地公)護佑之恩,再祈請先祖享用子孫們所敬備的豐盛供品。
其實,掃墓挺有意義的,聽著父執輩訴說祖籍、節氣和習俗。如:剝蛋殼、壓墓紙、酹酒、用銅錢擲筊,給放牛或前來的孩子臆墓粿等,有時看到大方的富貴人家,也會賞錢或分發麵龜。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對我而言,真是增廣知識,也開了眼界。
記得那天是「古清明」,正如詩人杜牧所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完墓,和父兄走往芬園街口準備搭客運,無奈雨勢漸大不得不疾走;突然間,大家向前飛奔,我也隨後跟進,加緊腳步快跑......
原來,彰化客運已從遠處駛來,並超越了我們。我一方面急著要躲雨,一方面窮追這一小時才一班的大巴士,三步併作兩步跑;結果氣喘吁吁,終也被我追上,擠進了車門,安然回家!
這「古清明」追車的記憶,讓這個清明又多了分屬於我和父執輩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