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下的行旅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美羿(臺北);攝影/蕭嘉明

二〇一二年七月,我開始到慈濟臺中分會為寫作班學員上課,因為他們多年不斷地邀約,實在是盛情難卻。

高鐵列車從臺北往南疾馳,路邊的景色從酷暑到秋凉再到寒冬,一個月一次,到年終也不過六次。不意,春天尚未來到,寫作班已經繁花盛開,結出果實來了,真是令人驚喜。

學員除了來自臺中,還有遠從南投、苗栗、彰化而來,兩百多人幾乎把講堂擠爆;大家的熱情延燒著我,我們互勉「認真」、「當真」,彼此激勵。

教學相長之下,收穫最豐碩的應該就是我自己。「寫作不難」、「貴在真誠」、「沒有格式與標準答案」是我一直與大家分享的,鼓勵學員建立信心,誠懇不需造作,發揮每個人特有的風格與專長。

如果一篇文章像一道菜,也要「美味可口又營養」,就是要流暢生動,讓人讀得懂,讀得下去。還要有「法」,言之有物,讀完之後能令人回味、省思。

每次上完課,我會擬出一個大範圍,讓大家自訂題目,寫一篇以上的「作業」交出來。

第一次寫「我」,有人寫故鄉、童年、家庭......從自己最熟悉的題材出發,果然來稿幾乎都是真情流露,令人激賞的篇章。

第二次的範圍是「一句話的力量」,緣於印順導師給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一句話,上人因此創建慈濟世界,盡形壽、獻生命,無怨無悔。

我想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也應有因「一句話」而得到無比力量的經驗。

「一句話加上一個小故事」的小品短文,就像彩蝶般翩翩飛來,每讀一篇就是一次的悸動和讚歎。

「這麼好的文章如果能結集出書該多好!」我把文章送交慈濟道侶叢書編輯部,果然獲得青睞,被排入出版計畫中。

這段時間,恰巧有兩位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學生宜靜和筱綾來期刊部實習,她們也協助選稿、編修,與作者聯繫、校對事宜。

我笑稱自己「不關說」、「不操作」、「不干預」,完全「立場超然」、「沒有私心」,直到定稿階段,才加入編輯。

本書除了臺中寫作班學員作品外,還有四篇「外稿」。先是宜靜寫了「爸爸」來投稿。

編輯期間,筱綾的爺爺過世,也銜哀寫了一篇「爺爺」;還有兩篇海外飛來的稿子,是阿根廷的志工李錦秀和美國的游安妮。謝謝共襄盛舉。

書名《也無風雨也無晴》,取自蘇東坡的詞〈定風波〉;我想每個人都有「穿林打葉」的經歷。

在風雨逆境中,是怨天尤人、慌亂失措?還是能「吟嘯」、「徐行」?「淡定」、「灑脱」以對呢?

讀完本書,或許能從每個小故事中,分享到作者奉行的「一句話」,在人生的行旅中,作為支撐和陪伴。原來,是非、成敗、毀譽可以「莫聽」;活出輕安、自信、從容的生命價值。

「回首向來蕭瑟處」,其實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北區第三聯區人文真善美志工文字寫作班圓緣;講師陳美羿師姊(慈承,右1)給予學員們鼓勵與支持。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