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紀淑貞(彰化)
Photo by freepik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對完全沒有寫作經歷的我,真是難上加難;其中的「難」,想必文字志工應該最能理解。
還沒進入慈濟前,我只是一位每月配合繳交功德款的會員;「慈濟」對我而言,只是個「名詞」。
自2010年進入慈濟後,才知道原來它是個「動詞」。「四大八法」表面上看起來是獨自運作,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
當年,因為是所謂的「少年人(年輕人)」,直接被歸類在「人文真善美」,但要做什麼?不知道!要怎麼做?也不知道!
「紀淑貞師姊,今晚的組隊聯誼讓妳來記錄好嗎?」資深人文真善美志工顏秀櫻師姊小心翼翼地問。
「好!」當下我面不改色,想都沒想就秒回,並展露年輕人勇往直前的氣魄。
力求表現的我,也沒讓顏秀櫻師姊失望。活動結束後,我立刻用E-Mail寄給她:「工作布達、感謝時間、帶動唱、回顧影片。」簡單明瞭的四句話。
顏秀櫻師姊的回覆除了「幸福了。」還夾帶著一個網址──慈濟全球社區網。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記錄」是需要過程、內容、對話......
接下來好幾天,我像是一顆洩了氣的氣球,有氣無力;只要看到顏秀櫻師姊,我便刻意閃躲......
爾後,只好參考別人的活動記錄方式,依樣畫葫蘆;有時間、有地點、有人數......雖然比較像文稿,但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
直到上了「臺中寫作班」的寫作課程,一切才有了些許轉變。
「一句對話、一首歌......都是開場的方式。」
陳美羿老師在臺上,以輕鬆口吻問道:「寫作是不是一點都不難呢?」
臺下認真聽課的我,突然間有一種「好像真的不難耶!」的感覺。
課程內容淺顯易懂,以及陳美羿老師運用不同的文章,來詮釋上課的內容。課堂氛圍更是活潑,時常會有聽不完的小故事,並利用文章讓我們練習主標、副標及小標。每一堂課都非常實用,「寫作」突然變得輕鬆無壓力,讓我捨不得缺席。
「『以一句話的力量』為範圍,題目自訂,內容要包含一個小故事和一句好話。字數八百到一千五百個字,每個人一篇以上,直接寄到我的信箱。」下課前,陳美羿老師突然出作業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作業,我這顆充滿能量的氣球,早已躍躍欲試,並用最迅速的方式寄出。
「哥哥是高二生,從七點早自習到晚自習下課,已是晚上九點了。繁重的課業......」臺上陳美羿老師一句、一句念著我寄出的文稿,坐在臺下的我開始心跳加速、全身顫抖,低頭假裝看著手上的講義。
「紀淑貞師姊,站起來讓大家認識一下。」突然被老師點名,我帶點害羞、緊張和興奮的心情,趕緊「立正站好」。
此刻,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打氣幫浦,我只覺得愈來愈脹、愈來愈脹......
當文章被刊登在《道侶叢書 也無風雨也無晴》時,我這顆快脹破的氣球,在大家的拍手聲、讚美聲中,早已不知道飄向何方。雖然還沒有練就絕世武功,但也打通任督二脈;「我已經準備好了」,帶著滿滿信心,回到社區全力衝刺。
然而,「是非當教育,讚美當警惕」是有其中的道理......
莊嚴的浴佛臺前,神情哀傷的媽媽,牽起昏迷狀態兒子的雙手,不停地祈求,口中不斷說道:「佛祖保佑!佛祖保佑......」
「找到新聞帶素材了。」當我鎖定目標後,便開啟緊迫盯人戰術。
當這對母子一離開會場,我和攝影師兄立即表明來意;原來對方是志工長期陪伴個案,所以並沒有拒絕,很大方地讓我別上麥克風接受採訪。
「今年剛畢業,才開始工作,要怎麼辦......」媽媽不停地重複訴說。
我只好轉移話題:「可以說說看,慈濟是如何幫助你們的嗎?」
「他很乖又很孝順......」
「參與浴佛有什麼感受嗎?」我很沒禮貌地直接切斷對方的談話。
「我不知道......」媽媽回答。
無論我怎麼問,始終不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轉頭看著活動會場上,會眾逐漸散去,我心裡愈來愈著急......
當然,當日送出的新聞帶並沒有播出,文稿也缺少溫馨的人物故事。我又像一顆洩了氣的氣球,軟趴趴了。
同年社區歲末祝福,我又遇到這對母子,我改變作戰方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我先向負責個案的訪視志工打探「軍情」,並邀約陪伴採訪;過程中,媽媽聲淚俱下,感謝的話語道不盡,讓我順利完成新聞帶。
事後,我開始思考,相同人物為何是二種不同結局?
「要在分享者內容中找出亮點,不是為他編寫劇本;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不是只要答案......」
從每位受訪者身上,能看到不同習氣與修養;學習如何「因人而異」的採訪技巧,更是一門深奧的功課。人生就如同一顆氣球,愈飽滿,愈是隨風搖擺;而洩氣後的氣球,只能任人丟棄。不論修行道路、筆耕的學習之路,唯有緩慢吹氣,才能確保不爆破且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