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翎慧(彰化)
圖片來源:iStock
「回去把『慈濟歌選』都唱一遍,你的狀況就會改善。」
聽完醫生的建議,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呃......通常笑得愈大聲的人,背後承受的壓力愈大。」
這下可好,我是笑,還是不笑得好?
走出診間,接過護士給的批價單,嘴角仍因為剛才的對話上揚著,心想:「這副院長也太有趣了!」
◎選擇性忘記
我是一個習慣忽略大小事的人,尤其當了母親之後,除了「孩子」以外的事物,通常都可以選擇性的遺忘。
尤其進來慈濟後,「修身養性」更勝以往。猶記得去年的「虎媽事件」,更讓我不敢忘記「聲色柔和」。
簡單來說,我就是個「表裡不一」的人;看似細心謹慎,事實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俗辣(臺語,懦弱無能)」。
除非事前收到特別「叮嚀」,否則我肯定讓所有事情「船過水無痕」,不留一圈漣漪。
「怎麼可能?你看起來就是個連頭髮有幾根,都要算得清清楚楚的人。」
面對這樣的「讚許」,我通常懶得解釋也無從解釋,只能說,這張臉是天生的;這顆腦袋,是裝特定事物用的。
◎常存同理心
面對困擾已久的免疫問題,回診時,醫生幽默的要我「多唱歌」,把心中所有不快和不敢言,統統唱出來。
這時,醫生拿起手機開啟錄影,請我吞幾口口水,要錄下我脖子上的「氣球」給我看。
「你看看,這個在古代,叫做『氣胿』(臺語,甲狀腺肥大)。就是太能忍,把所有的氣都憋在那兒,才會變成一顆氣球。回去試著讓自己斷電一下,事情不用急著做完,慢慢來。」
頭一次看診,可以不說一句話、從頭笑到尾,還滿懷愉悅的走出診間。
身處「最有溫度」的醫院,這裡真的有「醫人、醫病更醫心」的好醫生。
這一趟,不僅僅是看診,還學會了「要慢、要同理」。
醫生同理患者、老闆同理員工、老師同理學生、先生同理太太、父母同理孩子、窗口同理團隊......「同理」就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站在哪一段關係的角度上,「同理心」永遠是維持友善循環的推進器。
回程,邊開著車邊想「慈濟歌選」百百首,我哪唱得完,記得了?不過,醫師的風趣以及親和的問診方式,我倒是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