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翎慧
攝影:鄭春金
就算無法再開環保車四處收紙箱,張信語始終沒有停下環保的腳步。
劉氏古厝,保有完整的十三條護龍,是臺灣少見的閩南式建築。古厝前一座自然湧出的池水,據說有兩百多年歷史,由於地形如彎月,當地人稱作「月眉池」。這是張信語的住家。
一大清早,她提著竹簍、穿著雨鞋,一邊念佛,一邊走向小山坡。順著顛簸的石子黃土路,轉兩個陡峭的小彎,再越過一落廢棄豬舍,無須掩鼻,只聞陣陣花飄香。這是張信語每天要走的路。
一頭銀白髮絲的她,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說起話來鏗鏘有力,看不出來已經高齡七十九歲。
「玉蘭花樹很好養護,只要定期修剪枝椏,就會長得很粗壯。」話都還沒說完,只見張信語早已俐落地爬上幾尺高的鋁梯,信手捻來一朵又一朵清香的玉蘭花,很快就摘滿了整個竹簍子。
「我常常跟玉蘭花說,你要快快開花,好讓我摘去賣。」說也神奇,每當慈濟需要募集善款,翌日就會有摘不完的玉蘭花。
張信語是偶然間從電視得知一位老嫗種植玉蘭花養五代的故事。她心想:「不如我也來種玉蘭花,花開還能聞到花香。」迄今二十餘年,玉蘭花的點滴收入,她全捐出去,不知不覺竟捐了上百萬元。
問她為什麼會這麼捨得?她不改宏亮的聲調,歡喜地說:「以前的人講『錢四腳、人兩腳』,意思是說,人只有兩隻腳,要追四隻腳的錢,怎麼追也追不完,所以錢夠用就好。能幫助別人,我覺得很值得。」
摘好的玉蘭花一袋一袋分裝,五十朵賣五十塊錢,二十年來不曾漲價也不給殺價。「賣香的老闆問我:願不願意送到廟寺?我當然願意啊!他都固定跟我買六袋,我也會多送一袋給他,再幫他送到蓮社、佛光講堂、雙林寺和他家……這樣也將近二十年了。」
張信語每天都將新鮮的玉蘭花送到會員家。
張信語騎乘機車的身影和摘花動作一樣敏捷,將玉蘭花一一送達,接著到市場定點兜售。賣不完的玉蘭花,她也不浪費,擺盤成一朵大蓮花的樣貌,然後恭敬地供到佛前,若是碰巧需要到彰化靜思堂承擔諮詢工作,她也會帶著新鮮的玉蘭花,和志工或會眾結緣。
來到員林華成市場街上賣玉蘭花,是張信語每天必備的行程。
從三棵玉蘭花樹開始,張信語不間斷地積累布施的資糧,不間斷地在佛龕前供花香,處處與人結好緣。她有著農家婦女的質樸與真性情,談笑間,如同她所栽種的玉蘭花般,香氣宜人、溫暖又芬芳。
張信語習慣將玉蘭花擺盤成一朵大蓮花的樣貌,然後恭敬地供到佛前。
證嚴法師談布施
緬甸三輪車夫烏昂密蔑原本可以養家,但疫情期間,觀光業不景氣,他去做搬運工,一天賺一千九百緬幣,折合新臺幣約四十元;他也想布施,於是捨出做苦力得來的一半工資。
救人的人一定是富有嗎?被救的人一定是窮困嗎?不一定。若想做好事,卻沒有人肯接受,身邊即使有重重疊疊的物資,也毫無用處。有人需要,能給出去,皆大歡喜。不肯助人,不會變得更富有;喜捨付出,也不會感到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