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與劉阿照師姊的溫馨對話
時間:2021年11月21日
撰文:余春芳、張翠娥、魏玉縣
攝影:陳麗雪
2021年11月21日上午場的歲末祝福剛圓滿,上人緩緩步出二樓講經堂東班的大門。一位坐著輪椅的「會眾」,之所以稱為會眾,是因為她穿著便服,坐在輪椅上由外籍看護以及兩位慈濟人陪著,一行四人在門外等著上人出來。
「上人好!」兩位慈濟人恭敬地向上人問訊,看護兩眼睜得大大的,直盯著眼前的上人。這位坐在輪椅上的會眾,雙手勉強在胸前合十,強要挺身向上人問訊,無奈也只維持一下下,又坐回輪椅。
中區教聯會第一任總幹事劉阿照(坐輪椅者),由女兒林卉蓁(右)、教聯會曾年燻老師(左)及外籍看護(後中)陪同,前來臺中靜思堂面見上人,也讓上人看看這位心心念念的資深弟子。(攝影/陳麗雪)
這位會眾的右肩前,別著慈濟委員的名牌,原來她就是委員號1044,法號「慈悰」,今年將近八十歲的慈濟委員劉阿照,雖然戴著口罩,也難掩她臉上激動的表情。陪同她前來的,是慈濟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的曾年燻老師,以及劉阿照的女兒,目前任職慈濟臺中分會財務處的林卉蓁。
明年(2022年),慈濟教聯會成立將屆三十年,曾年燻老師回想成立初期,似乎每件事情都歷歷在目,「她(劉阿照)是中區教聯會第一任總幹事,我們的制服就是她來來回回請示上人才決定的。」從曾年燻老師口中,可知劉阿照在教聯會是多麼資深。
曾年燻老師接著表示,早期教聯會是由委員陪伴、帶領老師們一起成長的。劉阿照對於慈濟的儀軌非常重視,且要求教聯會老師要嚴守,所以經過她陪伴的老師都獲益匪淺。「這幾年,因為劉阿照年紀漸長,在2017年又生了病,大家就比較少看到她了。」
今年是慈濟五十六周年,上人今年會「拖命」出來行腳,除了要為新慈誠、委員授證,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出來看看那些曾經跟著他,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一起在慈濟路上打拚的弟子們。上人這次行腳到臺中時,就曾經提到,他一路從花蓮出門北上到臺北,再南下到臺中,一路就是心心念念,心心念念他的這群弟子,是否都還很安好?(註:20211127志工早會德諦師父分享)
今年八月間,中區教聯會回靜思精舍跟上人座談時,談起了劉阿照。上人知道劉阿照身體狀況欠佳,就希望這次到臺中時,家人能夠帶著她來見上人。
「妳要天天想我,常常想我,每天都要想我。」上人握著劉阿照的手,把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放入她手中,稍微傾身對她說,「妳要知道,這是人生,妳要勇敢!」旁人看了,都忍不住為上人的「惜情」動容。
上人離去前,也特別拿了一個福慧紅包給這位外籍看護,並且交代她,「要好好照顧她喔!」
劉阿照師姊病後,靜思精舍德宣師父曾至家中關懷。(陳聖叡提供)
林卉蓁向旁人提到,「媽媽對人、對事,眼光都看得很遠,態度沉著,心胸非常寬闊。」女兒心目中的母親,即便是一面之緣,或是一剎那短暫的接觸,她都本著一念真心待人。
「她會把自己的經驗與做事訣竅傾囊相授,絕不藏私而且放手,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因此培育了很多後進人才。」這是林卉蓁最佩服母親的地方。劉阿照曾是中區筆耕隊(現稱人文真善美)的第一任隊長,在林卉蓁眼中,母親是一個很能說、很能寫,也很能接引人的人。
「她所傳授的方法就是『說你所做,做你所說』。」林卉蓁說,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背後的真諦就是鼓勵大家要投入,要身體力行地去付出,自然會有許多感動自己的故事可以與人分享。」
林卉蓁在2017年受證委員,她說道,「媽媽早就叫我要出來付出,但我一直抗拒著,就在媽媽生病手術這一年,她再次提醒我,我才驚覺真的要把握了。」雖然母親現在無法言語,但心智清晰的她,仍一心一志在慈濟,因此林卉蓁發願,會珍惜母親給她的慈濟DNA,在菩薩道上精進不懈。
【幕後花絮】
當上人趨前關心劉阿照時,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陳麗雪遠遠地看到,就持著手上那具重重的相機,急著要來一探究竟。身材略顯矮胖的她,動作本就不太靈活(雖然她說自己以前也是運動健將),等她到達時,上人已經前往會客室了。
她略顯失望,晃著滿是白髮的頭,問在場的志工張翠娥:「ㄟ ㄟ,上人剛剛說什麼?」
「妳要天天想我,常常想我,每天都要想我。」張翠娥隨口回答。
陳麗雪一聽,滿臉狐疑,問張翠娥:「妳為什麼無緣無故要我天天想妳?」
「不是啦,是上人要劉阿照師姊,『要天天想我,常常想我,每天都要想我!』」
陳麗雪一聽,笑彎了腰,手裡拿的相機還差點掉下來!勉強收拾起笑容,為劉阿照師姊留下足跡(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