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份疫情爆發開始,慈濟大學慈誠懿德會志工整整三個月沒有見面了,彼此之間倍感思念。在微解封後,慈濟大學人文處用心規劃慈懿會線上暑期精進課程,每個人都非常興奮,終於可以與睽違已久的夥伴們相會了,此次)的線上課程,共吸引了四百六十多位慈誠爸爸、懿德媽媽一同上線共修。
創新研究啟智慧
第一堂課由劉怡均校長分享「校務發展及願景」,為了厚植慈大的教研能量,使各方面的研究深耕與精緻,新學年度特別聘請閻雲教授、王本榮教授、劉扶東教授、林蔚君教授、劉尚志教授等人擔任講座教授。劉校長也分享了慈濟大學研究團隊開始投入香蕉皮的研究,為了要做出慈大的特色,研究團隊未來打算用香蕉皮開發「發酵飲品」、「面膜」、「護膚果凍」等產品。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推素」,劉校長表示,慈濟大學全校三千六百人只要吃一餐素,就可以救了二百七十四隻雞以及八隻豬,以及節省2343萬公升的水(大約0.01%石門水庫的有效蓄水量),期待人人發揮0.01的力量不斷累積水資源。
迢迢教育路
慈濟文史結集中心編纂處洪靜原主任,回顧與慈濟的緣,從1989年採訪慈濟,到現在2021年已經三十多年無退轉,跟隨著上人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她勉勵大家,即使流浪、漂泊,也要對準慈濟的座標前行,千萬不要與慈濟擦身而過。
上人一直提醒大家要從善如流,而且要讓善變成主流,看到現在地水火風四大不調,而且天災人禍不斷,真的是來不及了,尤其是現在疫情那麼嚴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勸善容易勸素難,因為勸善只是要人家拿一次的錢出來,勸素卻是要人家捐出他的口欲,所以慈濟人要一點一滴的逆流而上,往善的方向走。
三軌輔導 生命中的貴人
人文處劉議鍾主任說明人文處未來的發展目標,以慈悲喜捨,利他人文為主軸,結合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腳步。還要建構一個平臺,讓老師與同學有機會參與,結合社區與長輩有很好的連結,讓學校不只是學校,而是一個大學城的概念。
近幾年來人文處不間斷舉行慈懿咖啡館、慈懿業師、慈懿家事坊,還與學務處搭配宿舍學習週。今年暑假,更是第一次與國際處合作,進行關懷陪伴活動,讓國際學生還沒進到學校,就已經感受到慈懿爸媽的溫暖。關懷清寒助學生則是人文處另一個重點服務項目,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五月份到八月份就有將近一百位的學生申請急難紓困。人文處同仁一通一通電話聯繫,了解需求,且在一週內就讓學生領到助學金。
共串三贏的關懷
兒家系109級的導師張麗芬老師,分享夏威夷考威島做了一個四十年的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會複製他們父母的模式,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的狀況卻非常特別,他們成為正常、懂得關愛、有信心的人,過著非常成功的生活。
根據研究顯示,這些成功的孩子,都具有很強的復原力,因為在他們的生命中出現了「關懷他的重要他人」,這些重要的他人,幫助他們提升自尊或自我效能。就像慈懿爸媽一樣,負著使命而來,就是要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們,讓他們學著被愛,有機會他可能去愛別人。
老師與學生要有愛的存款,學生才願意敞開心胸接受老師。能夠讓學生信任老師,其實是需要時間的累積,彼此有些感情的存款,才能建立起連結。而慈懿爸媽與導師做很多一樣的事,包括多元角色陪伴,從日常生活各項管道了解並協助學生、預防的觀點、主動發掘問題、資源轉介、心理陪伴與支持等等。導師的背後還有多位強而有力的慈懿爸媽在陪伴,只要有需要,隨時會出現在老師的身邊,這就是慈懿爸媽與導師間的同中求同。同中求異的部分,就是慈懿爸媽可以補老師的不足,所以導師與慈懿爸媽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要知道孩子現在想要的是什麼?所以要學會聆聽,要聽懂學生的本意是什麼。同理心也很重要,減少負面表列的話,才能站在他們角度思考。最後,讚美與語言力量也很重要。
在與孩子互動時,對於孩子的原生家庭要給予尊重,因為「沒有不正常的家庭,只有不一樣的家庭」,用更平等的眼光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慈懿爸媽的愛,相對的他們也會學習去愛人。付出的影響力,正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讓別人的生命不一樣。「心是良田耕不盡 善為至寶用無窮」麗芬老師以喜愛的對聯,為慈懿爸媽做了最好的詮釋。
用生命帶動生命
上人為什麼要辦教育?因為現在太多是非不分的情況,而且網路與媒體常常混淆人們的視聽,我們生在一個善惡拔河的年代,就是要多點善的力量。慈濟教育,能夠啟發孩子的生命良能,孩子要學會生活,要學會待人接物、進退禮儀。
慈誠懿德爸爸媽媽們將秉持使命與承諾,用生命來帶動生命,繼續陪伴還在路上的孩子,也期許彼此能「一起共學共好」,讓善留子孫,愛在人間。